塔里木大学“三下乡”:非遗传承新探索,喀什文化绽华光

发布时间:2025-08-25 20: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攀博 吴欣雨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6日 - 7月10日,塔里木大学对话千年技艺共绘喀什非遗图“三下乡”实践团队于深入新疆喀什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喀什丰富的非遗文化宝藏,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初入喀什,探寻非遗底蕴

7月6日,实践团队一行抵达喀什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喀什博物馆。踏入博物馆,队员们仿佛步入了一条时光回廊,馆内陈列的花帽、冬不拉、土陶、木器等非遗展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喀什大地的古老故事。

队员们紧紧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每一个展品背后的故事。当走到土陶展品区时,大家的目光被一组古朴而精美的土陶器皿所吸引。讲解员介绍道,喀什土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蕴含着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倾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非遗展品。李攀博 供图

随后,团队前往拜访土陶传承鼻祖里甫卡尔·阿巴拜克力。在里甫卡尔·阿巴拜克力的工作室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老人热情地迎接了队员们,并现场展示了土陶制作的精湛技艺。他熟练地揉泥、塑形,手中的泥土在片刻间便有了雏形。队员们围在老人身边,眼神中满是敬佩与好奇,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队员们一边拍摄一边感慨:“能亲眼看到大师的制作过程,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太宝贵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亲自用手制作土陶。李攀博 供图

问卷调研,洞察非遗认知

7月9日,为深入了解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实践团队在喀什的旅游景点向当地游客发放了《年轻人对非物质遗产的了解程度》问卷。队员们穿梭在人群中,礼貌地邀请游客参与问卷填写。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队员们也与游客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一位来自内地的年轻游客小孙表示:“我之前对喀什的非遗文化了解并不多,这次来旅游也是偶然接触到,没想到这么有意思。”通过交流,团队成员发现,虽然很多游客对喀什非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了解渠道和深入认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城内部发放调查问卷。李攀博 供图

当天,团队回收有效问卷,队员们迅速对问卷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年轻人对喀什非遗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旅游宣传,但对非遗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了解相对较少。这些数据为后续的非遗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多元宣传,助力非遗传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一方面,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撰写新闻稿,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喀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团队成员小吴,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日夜钻研喀什非遗文化,精心撰写新闻稿件。

另一方面,团队还制作了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视频。在与里甫卡尔·阿巴拜克力等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中,传承人讲述了自己的学艺经历、坚守传承的初心以及对非遗未来发展的期望。这些访谈视频将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和技艺。

此外,团队成员还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制作过程,并在制作现场向游客发放非遗文化宣传单。他们一边展示非遗产品的制作工艺,一边向游客讲解非遗文化知识,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和咨询。一位游客在拿到宣传单后兴奋地说:“这样的宣传方式很新颖,让我们对喀什非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喀什开展活动合影。李攀博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感慨万千。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问卷分析、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团队表示将继续关注喀什非遗文化,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渠道,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让喀什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通讯员 塔里木大学 李攀博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