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黄钰晗 肖婷)
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语脉寻菱团奔赴女书文化发源地江永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这支由9名师生组成的队伍通过专访非遗传承人、沉浸式学习女书书写等形式,揭开这项世界唯一女性文字的神秘面纱,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女书不仅是文字,更是古代女性的精神图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跃娟老师在铺着宣纸的书案前,边执毛笔书写边向队员们讲解。柔韧的笔尖下,似柳叶又如弯月的字符渐次绽放,何老师即兴吟唱起用女书记录的《三朝书》民谣,悠扬的曲调让在场学子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闺阁中“结老同"(女性结拜姐妹)的私语。据何老师介绍,这种发源于汉代、成熟于明清的女性专用文字,曾广泛应用于祭祀、婚嫁、书信往来等女性生活场景,现存原始字符约2000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老师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女书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女性智慧。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疑问,现场氛围浓厚而热烈。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何跃娟老师
在传承基地的研学教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老师现场示范"悬腕执笔"绝技时强调:"女书艺术讲究'笔如簪,字如人',其起笔需展现女子对镜梳妆的优雅从容,收笔则要体现纺织姑娘收线时的干净利落。"实践环节中,学子们围绕校名书写展开专项研习。经何老师指导发现,这种发源于江永县的女性文字具有"同音同字"的鲜明特征,即发音相同的汉字对应同一女书文字。同学们通过毛笔蘸墨,在特制宣纸上反复练习"湖南工商大学"的女书表达,切身感受这一世界唯一女性文字的独特魅力。"当悬腕写下第一个女书字符时,仿佛触摸到了百年前潇水河畔的智慧结晶。"一位队员感慨地说道。
▲图为何跃娟老师传授女书书法
语脉寻菱团探访了当地女书意象艺术馆,惊喜发现艺术馆成立者正是湖南工商大学的学姐。这场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校友相遇,为调研之旅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缘分。艺术馆里,融合女书元素的各类创意产品令人耳目一新。据学姐介绍,一款织带产品采用女书文字变形设计,同时融入苗族传统针法,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契合现代审美需求。此外,书签、笔记本、陶瓷摆件等文创产品也巧妙植入女书符号,让这一古老文字以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图为女书相关文创产品
语脉寻菱团成员与女书非遗传承人何跃娟老师、当地文化工作者一同站在充满历史韵味的传统建筑前,手持写有女书作品的纸张,以及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旗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队旗,合影留念。合影刚毕,细雨骤至,转瞬雨歇,一道彩虹凌空架起。雨洗尘埃,虹映笑颜,一切恰逢其时,让这场探寻女书文化的实践,在自然的馈赠中画上了温润而圆满的句号。
▲图为女书文化工作者与语脉寻菱团合影留念
此次湖南工商大学"三下乡"语脉寻菱团的江永之行,不仅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度解码女书这一独特的女性文化密码,青年学子们以当代视角重新激活非遗生命力——在笔墨起落间触摸闺阁智慧,在文创设计中探索传承新径,让沉睡于典籍的女书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这场浸润着潇湘烟雨的田野调查证明,非遗保护既要坚守"悬腕执笔"的文化根脉,更需创造"织带书签"式的现代表达。当女书字符与青春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照亮瑶寨,这条始于汉代的文化长河,正通过年轻一代的接续传递,奔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钰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