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沙湖畔,守望山水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青矜筑梦,彩绘星途”实践队探寻沙湖山发展密码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7 2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熊嘉琪   阅读 39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浩渺烟波中,有一座被誉为"长江绿宝石"的江心岛屿。七月流火时节,南昌大学共青学院"青衿筑梦,彩绘星途"实践队带着对生态文明的追问与青年担当,深入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沙湖山管理处,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生态肌理,用对话探寻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

初见·江心绿洲的生态密码

踏上沙湖山的第一刻,队员们便被眼前的生态画卷震撼:向东眺望,212平方公里鄱阳湖水域波光粼粼,东方白鹳掠过水面激起粼粼涟漪;向西俯瞰,百年古樟群在明清水文遗迹旁静默伫立,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千年对话。党委书记向队员们介绍:"这里是全球98%白鹤的重要越冬地,每片草甸都承载着候鸟迁徙的生命密码。"

但在会议交流中队员们发现,这座生态宝库正面临双重考验:岛内建设用地不足300亩的现实,让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毗邻吴城观鸟区的虹吸效应,导致周末游客量不足百人。党委书记的感叹令人深思:"大家守着'候鸟天堂'的金字招牌,却还在摸索如何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

求索·困局中的破题之道

与党委书记的三小时恳谈中,实践队深刻体悟到发展的辩证法是如何具像化在实践中:

在开发沙湖山旅游过程中平衡生态发展是首要难题。"每寸土地都是借来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当了解到为保护湿地生态,岛上5000余户居民经历两次大规模搬迁时,大家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重量。

“农业+旅游”打造特色品牌是未来发展战略目标。面对"观鸟经济"同质化困境,党委书记提出"农业+旅游"的破局思路:"现在要做的是'生态留白'的艺术,像中国水墨画那样,留出想象空间"。比如提到庐山人们第一反应是瀑布,提到婺源人们会联想那晒秋的美景,沙湖山现在缺的就是“记忆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设计更是必不可少。"现在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顶层设计",负责人的话点醒梦中人。当了解到沙湖山依托共青高铁南站可实现5分钟快速通达时,队员们意识到交通区位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何平衡生态承载与旅游开发,成为破题关键。

感悟·青春与自然的对话

三天的沉浸式调研,带给青年学子深刻的认知跃迁: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原来候鸟的迁徙轨迹就是最动人的生态教科书"。当看到白鹭振翅起飞的画面时,所有队员都自觉放轻脚步,生怕惊扰这份自然的馈赠。

乡村振兴战略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真正的美丽乡村不是刻意雕琢,而是保留泥土芬芳的本真"。当看到村民自发维护的百年古井、传承百年的渔猎技艺时,大家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留白"艺术。

青年有担当,社会有保障。"大家能做的不仅是拍照打卡,更要成为生态故事的传播者",一名队员在交流会上发言。实践队与镇政府共建的"大学生生态观察站",正是这场思想碰撞的结晶。

从"生态屏障"到"诗与远方",沙湖山的转型之路仍在探索。但正如鄱阳湖畔的晨曦终将刺破云层,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3公里的环岛步道,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坐标。当生态保护意识融入血脉,当乡村振兴蓝图化为行动,这片长江臂弯里的江心绿岛,必将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当草色染上秋霜,当鹤鸣唤醒晨曦,这座江心绿岛正走出一条独特的振兴之路。在212平方公里的生态画布上,每一笔规划都慎之又慎,每一次尝试都带着对自然的敬畏。沙湖山的故事,终将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中,写就人与自然的和谐诗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嘉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