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筑盾护边疆 生科学子践初心
—— 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学子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生态戍边实践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孔欣云 李贞圻 贺檬 田湘婷)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2025年7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抵达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十三里滩基地),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紧紧围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乡村发展与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团队充分利用该站作为“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的优势,深入北疆边境地区,将专业知识融入边疆民族团结与生态治理实践。
图为实践团于研究站前合影
民族团结筑基石 交流互助共成长
服务团深知,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民族团结是基石。他们深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研究站(多伦站)周边的蒙汉牧户家中和草场,与牧民真诚交流。队员们抱着学习的态度,虚心请教牧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放牧管理、草场保护和适应本地环境的实用经验。交流中,队员们也亲身体验了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牧民与马匹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和代代相传的马文化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牧民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马背骑行,亲身感悟马文化
在北疆牧区、牧民家中或草场劳作休憩时,队员们与牧民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见闻和学习心得。话题围绕放牧经验、草场变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坦诚的交流本身就是增进相互理解和民族团结最直接的方式。服务团成员们更是将“学”与“做”结合,在牧区活动期间,只要遇到牧民需要帮手,便主动上前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无论是协助搬运沉重的饲草捆、帮忙整理棚圈里的器具,还是搭把手做些零活,这些实实在在的共同劳作,这些共同劳作成为了最自然、有效的沟通桥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在汗水中悄然加深,在共同守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图为帮助居民搬运货物
生态科研砺本领 科普润心育未来
服务团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研究站(多伦站)的核心科研平台(涵盖长期养分添加、刈割、全球变化多因子、降水控制及人工草地建植等实验体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北疆生态屏障的实践力量。在站内科研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深入草原腹地及实验样地,规范开展生态调查:设定样方、辨认植物、测量生物量;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含水量;监测植被光合呼吸等关键指标。这些严谨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为理解草原生态系统响应、评估管理措施与修复技术效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队员们俯身草原、严谨求索的身影,正是“草原深处求真知”的生动写照,在国家级科研基地的磨砺中淬炼了青春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生物量测定等工作
图为团队成员于样地开展生态指标测量
服务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科研实践延伸为生动的生态文明课堂。依托研究站资源及自身实践收获,团队为驻地及周边青少年精心组织了“草原深处求真知 科研基地砺青春”科普研学活动。队员们化身讲解员,结合亲手采集的标本、数据和图片,用通俗语言讲解草原生态、面临挑战及保护意义,并介绍长期实验平台如何助力科学研究。活动注重互动体验:指导青少年观测植物、辨识物种;设置微型样方参与简单调查;分享科研故事,激发探索保护兴趣。这场扎根一线的科普,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实现了科研实践与服务社会的融合。
图为实践团开展生态文明课堂
师生座谈谋实践 共话担当促同心
实践期间,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团队指导教师李国勇及生态学专业教师杨中领、王冬、刘银占来到基地,详细询问了队员们在站的工作进展与生活状况,高度肯定同学们坚守科研一线的实践精神。老师们特别提醒队员们,在多民族地区开展科研实践,需要时刻遵守民族风俗习惯,通过个人言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主动与当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样地上,师生围坐交流。李国勇详细介绍了研究站的基本情况和科研进展,对团队此次实践活动提出了殷切希望。随后,队员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实践经历分享了投身生态恢复工作的思考与感悟。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负责人、2021级生态学博士生李坤育重点汇报了深入多伦县蒙汉聚居村落开展民族团结实践的计划。老师们勉励大家发扬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扎根一线为生态文明贡献力量,并反复叮嘱师生们注意劳逸结合,确保在外期间的安全。
图为实践团于样地前开展座谈会
实践探索新模式 青春建功护北疆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河南大学“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积极探索“科研监测夯基础、民族团结聚合力、产业转化促发展”的融合实践模式,团队将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和生态监测有机融合。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合作,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推动民族团结与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持续参与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边疆发展奠定基础。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这群生科学子用专业知识丈量大地,用满腔热忱促进民族团结。他们与牧民紧握的双手,是民族团结之花的绽放;他们俯身实验室与样方的身影,是科研报国志向的写照;他们探索的产业方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春实践。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生态戍边,山河为证!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子们,正以坚实的脚步和不懈的奋斗,在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伟大事业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撰文|孔欣云、李贞圻、贺檬
图片|李贞圻、田湘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湘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