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聊城东昌府区凤凰集村,探寻文化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5 22: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钰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其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愈发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念深入实践,为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7月8日至7月10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集村,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实地走访的方式开展调研。凤凰集村兼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多元的传统民俗形态,既留存着历史活动相关的印记,又传承了家风家训、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等文化形式,具备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条件,其实践探索对同类乡村推进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多维调研,全景洞察文化融合实践现状

为全面掌握凤凰集村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密集型调研。在深度访谈环节,队员们与村党支部书记、村文化管理员、老村民、非遗传承人、青年村民等12人面对面交流,围绕文化传播方式、传统民俗活动开展情况、文化融合具体做法、村民参与度与认同感等核心内容深入探讨,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的鲜活经验与现实需求;在参与式观察中,队员们全程参与村民组织的地方小戏排练、家风家训讲座、书画艺术馆展览布置等活动,亲身体验文化活动开展的完整流程,直观感受文化融合的实际效果;同时,实践队还在村内发放结构化问卷,系统了解村民对本地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频率、融合态度及改进建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实证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在凤凰集村参与文化活动、开展调研现场。(张梦 供图)

模式创新,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有效路径

通过调研发现,凤凰集村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化融合模式。在空间融合方面,村内原有的宗祠与文化礼堂经改造后,成为兼具文化教育与传统教化功能的复合型文化场所。以书画艺术馆为例,馆内既展示传统山水、花鸟题材作品,传承传统书画艺术,又专门开辟主题展区,展出以本地历史为题材的书画创作,实现“传统艺术形式+特色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让文化空间成为传承历史、弘扬传统的重要载体;在活动融合层面,村里文艺骨干将本地历史故事与传统曲艺形式相结合,创作编排特色文艺节目,定期在文化广场演出。实践队参与的一次改编剧目排练显示,这种融合形式不仅受到中老年村民的喜爱,还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参与录制和传播,有效提升了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与吸引力;在精神融合维度,家风家训馆内,村民将“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精神要素融入新时代家规家训,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家风建设范式,让文化精神从展示走向实践,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村民交流现场。刘瑞宁 供图

直面问题,剖析乡村文化振兴现实瓶颈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发现凤凰集村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结构性瓶颈。从传播方式来看,青年群体多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文化内容,村内传统的线下活动、口头传播等方式难以有效触达该群体,存在文化传播与青年需求脱节的情况;从产业转化来看,村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文旅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市场影响力有限,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从资源联动来看,村庄与高校、文化企业、文旅平台等外部专业力量合作较少,在文化活动策划、产品开发、品牌运营等方面缺乏专业支持,内外联动机制存在缺失,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提质升级。

此次凤凰集村调研,不仅让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该村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更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共性困境与突破方向。凤凰集村的实践表明,文化融合并非理论口号,而是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未来,若能进一步优化传播方式、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加强内外资源联动,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强动力。这一实践探索也为拥有类似文化资源的乡村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推动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讯员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