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解码邕剧传承 共寻地方文化新延续

发布时间:2025-08-25 23: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雨蕾 谢心怡 石诗琪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范雨蕾 谢心怡 石诗琪)锣鼓声里藏文脉,戏服斑斓映传承。近日,广西师范大学邕韵新唱队利用暑期的7月4日至6日,辗转南宁地方开展深入的邕剧专项调研。从新会书院的古戏台到南宁博物馆的老戏服,从与演职人员的促膝长谈到对观众群体的随机走访,团队成员以视听感受邕剧传统,用心记录和思考,探寻邕剧这一广西地方戏曲的传承密码与发展的新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讨论调研感受

团队始终希望通过青年的眼睛,真正看清邕剧的‘前世今生’——它从哪里来,现在面临什么,未来能往哪里去。因为调研不仅是记录,更是青年对地方文化传承的主动担当。邕剧作为南宁本土传统戏曲,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但如今知道它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广西师范大学邕韵新唱团队决定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帮助邕剧破除发展困境。7月4日,团队率先聚焦“传承与传播”核心命题,筛选出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等作为重点调研场所,明确以“环境特征观察+多群体交流”为方向,针对不同年龄、身份人群的邕剧认知度、接触经历等设计调研问题,明确的调研路线为实地走

图为调研地点之一--南宁戏曲博物馆

7月5日,团队开启实地调研。在新会书院与广西民族剧院,青瓦飞檐间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团队成员向周边老人打听往昔演出记忆,“以前逢年过节常有邕剧演出,锣鼓一响,整条街都热闹起来”,一位老街坊的讲述,让队员们对邕剧的“昔日荣光”有了具象感知。

转至南宁博物馆,馆内陈列的老戏服、旧照片与戏曲道具,串联起邕剧百年发展脉络,在每一位成员面前展开。邕剧戏服的刺绣,融入了壮锦元素,融合了本地文化。讲解员的介绍,也让成员们捕捉到其中蕴含着的邕剧地域文化基因。

随机采访后团队成员发现本地中老年人对邕剧尚有模糊印象,但年轻群体与外来游客却多显陌生。“第一次听说邕剧,和粤剧有什么区别?”一位受访大学生的疑问,直指邕剧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仍然有待提升,也让团队清晰意识到实地调研的意义。

7月6日,新会书院上演的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为团队提供了近距离观察邕剧的契机。台下观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身影寥寥几人;台上演员一招一式刚劲有力,武戏中挥舞的五色真军器寒光闪烁——真刀真枪的对练,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文武戏见长”的邕剧特色。

演出结束后,与演职人员的交谈更向揭开了更多行业现状:邕剧演职人员规模有限,每周仅1-2场演出,远不及粤剧的演出频次;本地文化艺术中心中,从事粤剧、粤曲工作的人员占比更高。“但我们一直在培养年轻演员,希望让邕剧‘活’下去。”一位青年演员的话,让队员们看到传承的韧性。

交流中,邕剧与粤剧还是有明显差别的:邕剧语言融合南宁本土特色,粤化程度低,无需字幕即可听懂;表演风格粗犷有力,以动作见长,台词精简;而粤剧更重情节铺陈,台词量较大。“武戏用真军器,这在地方戏曲里很独特,是邕剧的‘魂’。”

图为团队成员与邕剧演员合照留念

三天调研落幕,团队整理资料后发现:邕剧面临着公众认知度不高、演员队伍规模有限等挑战,但也拥有语言贴近本土、表演风格独特尤其是武戏真军器表演的鲜明优势。

本次关于邕剧的实地调研不是终点,而是青年群体参与传承的起点。团队成员表示,接下来将结合调研成果,探索“线上传播+校园推广”等路径,让更多同龄人认识邕剧、爱上邕剧。

从书页里的“非遗名录”到戏台前的鲜活演绎,从模糊的“地方戏”概念到清晰的“文化密码”解码,青年学子用每一步脚印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以脚丈量、以心感知,更需要以行动赋能。而邕剧的未来,正等待着更多青春力量的加入,让这朵地方戏曲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新风采。

图为团队成员于新会书院外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