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高雪)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钿海耕梦”实践队成员前往青岛钿贝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采访调研,探寻螺钿的“前世今生”,深刻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生存现状,助力青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千年螺钿,传承文化密码
“世界上的贝壳有10万多种,但是能使用的只有十几种,足以见螺钿的珍贵”,在公司展馆内,纪正强以0.618黄金比例的鹦鹉螺贝壳化石为引,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螺钿的贝壳原料,贝壳虽小,但却涉及到生物学、化学、文学、建筑学等20多个学科的知识,独特的材质折射出流光溢彩的光泽,赋予螺钿工艺品以“虚实之间”的东方文化意境。随后,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众多螺钿工艺品,包括螺钿团扇、圣经十字架、螺钿打火机、首饰盒等,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螺钿技艺缘起于商周,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除装饰作用外,还是一种身份、权力和品位的象征,从宫廷御用器物到文人雅玩的书房珍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纪正强谈及何以从事螺钿工艺是缘于文物的收藏,中华千年的文物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穿透光阴的尘埃在现代熠熠生辉,激发人们对螺钿技艺的极大兴趣。
方寸匠心,镶嵌艺术精品
螺钿镶嵌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技法丰富,分为硬钿、软钿与携钿三大类,其中最著名的是软钿中的“点螺”。方寸之间,尽显独运匠心,为对螺钿工艺有更切身的体会,实践队员们参观了螺钿书签的制作流程。从画图、修磨贝壳、剪裁切割、下胶镶嵌再到细致打磨,队员们从制作全程中体验到了螺钿技艺的精细,其中两位队员还亲自参与了打磨环节,“打磨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手都不敢抖一下”。其余队员则边参观边在调研笔记中记录下要点和疑问,然后针对自身的疑惑进行提问。他们纷纷表示对螺钿技艺的叹服,希望后续有机会能够参与多个制作流程,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员们问及为何目前许多非遗行业面临艰难境遇,纪正强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原因和突破方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和“人才”。针对传承困难,需提高年轻一代对螺钿技艺的兴趣和参与度,这就要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开展公益讲座和免费课程,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大对螺钿技艺的保护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的螺钿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创新”是第一要点,应将螺钿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螺钿制品。随后,纪翔谈到,螺钿工艺的产业化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民众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名片。“你们掌握的知识扎实,新一代想法也特别多,这次交流产生了很多思想的碰撞和火花”,最后,他表示非常欢迎年轻人的到来,共同推动螺钿技艺的宣传与文化传承。
螺钿,藏在贝壳里的千年流光,彰显出独特的东方美感与美学意境,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同样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此次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们切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感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迫切性,通过走访,他们不再将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停留在书本和新闻之上,而是真正感受到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多方聚力,可以通过非遗文化的接续和更新助力乡村振兴。以螺钿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技艺传承任重道远,实践队员们也将继续投身于非遗传承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 高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