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占娟娟 徐子琪)7月3日,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追光苗侗・艺韵靖州”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和“大学生暑期进乡村”湖南省文旅志愿服务怀化学院支队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对侗族琵琶和侗族大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仰,他们走进岩脚侗寨侗族非遗守护者吴勇德家中。在木纹与歌声交织的空间里,志愿者们见证了侗琵琶制作的匠心,聆听侗族大歌传承路上的无奈与希望,以专业所学探寻千年密码,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图为吴德勇给志愿者介绍制作侗琵琶制作用到的工具 (摄影:曾志华)
推开吴勇德家制作间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制作间里,工具简单却满是岁月痕迹。一把磨得发白的“勺子”工具,是做共鸣箱的关键。吴勇德现为怀化市侗琵琶和侗族大歌传承人,他说:“选料要三十年以上的杉木,木纹得直,差一点,琵琶声就不对。”他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指尖残留着木屑与漆渍,这些看似粗糙的痕迹,却是侗琵琶诞生的印记。
图为吴勇德制作侗琵琶时给志愿者讲解工序 (摄影:曾志华)
为让这项古老技艺适应现代节奏,吴勇德和搭档杨政林师傅反复改良工具、优化工序。如今,他们分工协作的身影在制作间里穿梭如织,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让侗琵琶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现在学校成了我们的主要客户,一次开班订购40把琵琶是常事。”吴勇德眼中闪过欣慰,“这不仅是生意,更是传承的希望。”学生们还和他讨论琵琶音色和演奏,想用专业知识帮着推广。
图为侗琵琶与侗族大歌歌词及曲谱珍藏版 (摄影:占娟娟)
说起侗族大歌,吴勇德翻开泛黄的歌谱本。上面只有汉字标注的侗语发音,没有曲谱。“‘嘎经’讲古事,‘多噶’重和声,可现在很多人只听个响,不懂意思。”他语气里满是可惜。愿者们随即运用音乐学专业知识,尝试将这些古老歌谣进行记谱整理,期望能打破口传心授的局限,让侗族大歌以更科学的方式传承下去。
图为吴勇德珍藏多年泛黄的歌谱本志愿者与非遗守护者们合影 (摄影:曾志华)
在钢筋水泥与电子音乐的冲击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之路愈发艰难。年轻一代大多奔赴城市,愿意静下心来学唱大歌、钻研琵琶制作的寥寥无几。吴老师的孩子从小对这些不感兴趣,现在在外打工;村里唯一有点基础的阿姨,也上了年纪,大歌复杂,学起来吃力。这些年,吴勇德和搭档四处教人,嗓子喊哑了,手也磨破了,还是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我们还能教几年?要是没人学,老祖宗的东西就没了。”他红着眼圈,声音发颤。
图为侗琵琶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合影 (摄影:占娟娟 )
好在志愿者们带来了新盼头。他们用专业知识给大歌记谱,用数字化打谱,整理制作工艺数据,还计划把大歌编成演出,编排带侗文化元素的舞蹈,想让岩脚侗寨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侗琵琶侗族大歌教学现场 (摄影:占娟娟 )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志愿者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守护非遗的实际行动,让专业所学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不仅为濒临失传的侗琵琶制作技艺与侗族大歌照亮了延续发展的前路,更以“文化赋能与实践创新结合”的文旅志愿服务本质,通过专业力量激活非遗传承内生动力,借助文旅融合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为民族地区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解决方案。
志愿者与非遗守护者们合影 (摄影:占娟娟 )
志愿者与非遗守护者们合影 (摄影:占娟娟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