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郑家宜) 在潮汕大地上,红头船的帆影曾划破南海的波涛,承载着先辈闯荡世界的勇气;而散落其间的庙宇园林,則封存着侨乡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腾。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红旗先锋队走进风伯庙、西塘、天后宫及亥爷遗址,在斑驳的砖瓦与流传的传说中,探寻潮汕文化与侨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砖一瓦藏春秋:四地调研中的文化肌理。7 月 3 日清晨,调研团队首站抵达风伯庙。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原是红头船船主林泮的前宅,因历史变迁成为集官邸、祭祀、教育于一体的多元空间。据记载,其总占地面积达 2000 多平方米,曾有 30 余间房间,周边多为官田。从海盗牵连的宅第到保佑出海平安的祭祀场所,再到清末民初的官邸小学、苏北中学初中部,风伯庙的每一次功能转变,都折射出潮汕地区从海洋贸易到教育兴邦的历史轨迹。调研中,团队重点记录了官田流转、功能迭代的史料,为还原潮汕社会经济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图为团队在风伯庙前听讲解
同日,团队探访的西塘园林,与风伯庙同属林泮产业。这座曾为红头船船主别墅的园林,在林泮没落後由洪植臣购得重修,成为潮汕建筑与苏州园林艺术交融的典范 —— 苏州工匠设计的园门与潮汕传统建筑形制相映成趣,"西塘映月" 的池塘景观曾引无数文人驻足。更珍贵的是,园内珍藏的乾隆皇帝批注《二十四史》,见证了潮汕侨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调研中,团队注意到假山下沉、赏月亭倒塌等现状,详细记录了建筑损坏程度,为后续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图为团队在西塘的合照
7 月 5 日,团队来到天后宫,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的天后宫,在时光的流转中历经多次修缮,却依然完整保留着前厅、后厅、后楼及厢房的格局。走进其中,左右墙壁上那两百年前的龙凤壁画尤为引人注目,尽管色彩已渐渐褪去,但龙凤的风骨依旧清晰可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与故事。调研团队在此收集到的天后宫修缮档案,为深入了解这座建筑的变迁历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让潮汕民间信仰中与天后宫相关的部分有了更坚实的研究依据。
图为团队在天后宫的合照
随后,团队来到亥爷前, “亥爷”(猪神)传说为潮汕民间信仰增添了几分鲜活而独特的气息。传说中北社林氏妇人为猪神所阻,却始终坚守着抚孤的信念,最终她的儿子成为了红头船主。这一充满民间色彩的故事,与妈祖 “护航” 的信仰相互映衬,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它们共同勾勒出潮汕人 “海洋冒险 + 精神寄托” 的生存智慧,展现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调研团队收集到的亥爷传说不同版本的口述记录,进一步丰富了潮汕民间信仰的研究维度,让人们能从更多角度去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图为亥爷
一脉相承见精神:四地文化的内在联结与调研成果。看似独立的四处遗址,实则是潮汕文化的有机拼图。从主体来看,它们都与红头船时代的海洋贸易深度绑定 —— 风伯庙、西塘的主人是红头船船主,天后宫是出海者的精神港湾,亥爷传说根植于船民生活;从内核来讲,"家国同构" 的精神贯穿始终:风伯庙的教育功能承载 "兴邦" 之志,西塘的文化收藏彰显 "守文脉" 之心,天后宫与亥爷的信仰凝聚 "安家国" 之情。
此次调研形成了三大成果:一是建立 "建筑 - 传说 - 功能" 三维档案,收录历史文献 20 余件、拍摄建筑细节与壁画影像 500 余张,整理民间故事 12 则;二是梳理出潮汕 "海洋文化生态圈" 的典型样本 —— 从物质载体(船主宅第)到精神载体(庙宇信仰),再到文化载体(园林藏书),完整呈现了侨乡社会的运行逻辑;三是提出 "濒危建筑优先级保护清单",如西塘倒塌的赏月亭、风伯庙的官田边界碑等,为当地文旅部门提供了具体保护建议。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创新采用 "建筑考古 + 民间叙事" 的调研方法:在风伯庙通过官田契约考证土地流转史,在西塘结合工匠口述还原建筑技艺,在天后宫对照壁画风格追溯修缮年代,让冰冷的建筑与鲜活的人文形成互证,这种 "物证 + 人证" 的模式为同类文化遗址调研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这些承载着潮汕记忆的遗址,并非静止的古董,而是可激活的文化资产。在 "百千万工程"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其价值正被重新定义:风伯庙的教育基因可转化为 "非遗课堂",让青少年在历史建筑中学习本土史;西塘的园林艺术与古籍收藏,可打造 "文化研学基地",吸引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天后宫与亥爷的信仰故事,能开发成沉浸式民俗体验项目,助力乡村旅游提质。未来,团队将联合当地部门推进三项计划:一是数字化保护,利用 3D 建模技术还原西塘 "映月" 景观、天后宫龙凤壁画,建立线上文化展厅;二是教育转化,将调研成果编写成《红头船故里文化读本》,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三是文旅融合,设计 "风伯庙 - 西塘 - 天后宫" 文化徒步路线,串联历史讲解、工夫茶体验、民俗演绎等环节,让文化遗产从 "被保护" 走向 "被体验"。
从红头船扬帆出海到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潮汕大地上的每一处遗址都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未来的起点。当这些沉睡的文化密码被重新解读,它们将不仅是 "百千万工程" 中文化振兴的鲜活注脚,更会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让侨乡的勇气与智慧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家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