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在马鞍山社区开展了“垃圾变废为宝”主题课堂。本次课程由志愿服务队余怀冉老师负责。他通过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垃圾的潜在价值,学会用创意为废弃物赋予新生命。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简易的废物利用技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绿色环保的种子,为推动校园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课程伊始,余老师以一则“被垃圾包围的小镇”短视频切入,直观展现随意丢弃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引发孩子们对“垃圾处理”话题的深度思考。随后,余老师通过图片对比,介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等不同类别垃圾的特性,重点讲解塑料瓶、废纸盒、旧布料等常见废弃物的再利用途径,并以“为什么一个塑料瓶能变成花盆?”“废纸除了造纸还能做什么?”等问题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理论讲解结束后,课程进入动手实践环节。余老师提前准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以及收集到的塑料瓶、快递盒、瓶盖等废弃物,将孩子们分成小组,鼓励大家合作完成“废物改造”任务。各小组创意迸发:有的用塑料瓶制作了简易洒水壶,有的用纸箱搭建了“迷你收纳柜”,还有的用瓶盖拼贴出彩色壁画。过程中,余老师及时指导解决孩子们遇到的难题,比如教大家如何安全裁剪塑料瓶、如何让拼贴作品更牢固等。活动最后,每个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创作思路,孩子们互相投票选出“最具创意作品”,获奖小组获得了由余老师准备的环保主题笔记本作为奖励。
此次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孩子表示回家后要和父母一起整理家里的废弃物,继续完成“废物改造”。正如余老师所说,这堂特殊的课程正以创意与实践为桥梁,让环保理念从课本走向生活,为建设绿色家园注入了青春力量。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余怀冉老师,他表示:“‘垃圾变废为宝’看似是一堂手工课,实则是环保教育的生动载体。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容易忽视资源的珍贵,让他们亲手将废弃物改造成有用的物品,能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体验式学习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