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至7月初,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游在乡村·语在田野——舟山乡村语言景观与文旅融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定海区马岙村、普陀区路下徐村和翁家岙村,围绕“让乡村故事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语言景观系统调研。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累计采集三村各类标识、标语、墙绘、地名等语言景观照片1000余张,系统梳理空间分布、文化意蕴与美学特征,助力乡村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岙村道采集特色标识和导览图,记录乡村空间语言景观。
本次调研采用“分组协作+多模态采集”模式,团队分为采集组、访谈组和数据组,深入村庄主街、文化广场、古井、祠堂、生态步道等重点区域,对各类语言景观逐一编号、拍摄、归档。同步开展村民、游客、商户等多元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各方对标识内容、功能、美观度及优化建议的真实反馈,深度挖掘三村在地文化与生态记忆。
图为同学们在路下徐村体验智慧导览屏和二维码互动等创新语言景观。
在马岙村,实践队员们沿青石板路探访手写招牌、文化墙绘、历史地名牌和村规民约,沉浸于“海岛第一村”的历史积淀与家风传承;在路下徐村,团队体验了诗意牌坊、民宿招牌、便民二维码和智能导览屏,感受人文与科技交融的乡村新气象;在翁家岙村,师生重点调研了石屋古桥、龙王神话碑、翁氏宗祠等文化遗存,感叹村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空间语言表达。
图为团队成员在翁家岙村采集的“龙王神话故事碑”。
目前,团队已初步完成针对调研村的《语言景观现状分析报告》和数字导览微方案,计划向村委和文旅主管部门提交调研成果,助力村庄历史故事、民俗符号和生态理念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传播的“乡村新名片”。后续还将制作调研短视频和宣传展板,持续跟踪建议的落地和成效。
“乡村语言景观不仅是村庄文化的无声导游,更是文旅融合的创新纽带。每块标识、每句标语都在诉说着乡村的故事,提升了村庄的认同感和吸引力。”多位同学在实践感言中写道。
此次调研为乡村文化升级和文旅体验提升注入了青年智慧,也为高校学子跨学科能力培养与地方文化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邱燕、孙含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