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学子调研鼓楼妇幼HPV接种,探基层防疫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05 13: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如意   阅读 73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顾如意)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控糖脱敏护成长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南京市鼓楼区妇幼保健所,围绕HPV疫苗接种一体化建设开展调研,通过参观诊疗场景、对话管理与一线人员,解码HPV疫苗推广的基层实践逻辑。

政策照进实践:妇幼保健所的"健康答卷"

上午9时,实践团队踏入保健所会议室。行政人员摊开辖区健康数据,将HPV接种工作置于“健康中国”战略框架下解读:“国家连续多年推进妇幼健康行动,HPV疫苗不仅是女性防护盾,更是全人群健康屏障。”从江苏省初中女生免费接种政策的95%覆盖率,到男性接种试点的探索,数据背后,是基层对“预防优先”理念的响应。

踱步至关爱宣传科普墙前,团队成员发现内容悄然“扩容”:除了宫颈癌防治知识,新增的男性HPV感染风险板块,用漫画展示病毒传播链条。“过去侧重女性,现在更强调全生命周期防护。”行政人员的讲解,呼应着国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导向——健康科普不再是单一维度,而是覆盖性别、年龄的立体网络。

接种中心实录:高效背后的“细枝末节”

穿过标识清晰的走廊,HPV疫苗接种一体化中心跃入眼帘:预检区护士核对信息,接种区遵循“三查七对”规范操作,留观区配备智能监测设备。但在流程化服务中,仍藏着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难题。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疫苗接种一体化中心

行政视角:政策落地的三重挑战

采访中,行政人员坦言男性接种推广遭遇“认知、费用、服务”三重壁垒:超60%的家长咨询量聚焦“男孩为何接种”,自费疫苗让中等收入家庭犹豫,而基层接种点日均300人次的服务量,让宣传解释力不从心。当被问及“接种率核心制约”,行政人员标记“家长认知不足”为首要因素——这一结论,与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攻坚”的政策指向不谋而合。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妇幼保健所管理人员

护士视角:接种台的“沟通战”

在接种区,护士的讲述更具现场感:家长咨询男孩接种的高频问题,集中在“必要性”“流程”“副作用”。最典型的拒绝表述是:“男孩又不得宫颈癌,打这针浪费钱!”而说服成功的关键,在于拆解“防癌≠防宫颈癌”的逻辑——男性感染HPV可能引发肛门癌,且是病毒传播者。

服务瓶颈同样具体:儿童哭闹时的安抚技巧、留观区的空间挤压、政策解释的时间成本,都指向“沟通能力”的核心诉求。护士建议的“接种后发送科普漫画”“增设周末门诊”,则折射出基层对“服务细节化”的探索。

医学生的“角色代入”:从观察者到参与者

调研尾声,团队成员发现:医学生的价值,藏在“政策-实践”的衔接处。行政人员提及的“跨部门协作机制”,需要懂数据、善沟通的新鲜血液;护士期待的“预检分诊”“留观监护”辅助工作,恰是医学生理论落地的切口。

“原来以为疫苗接种只是医疗行为,没想到关联着社会认知、资源配置。” 团队成员在总结中感慨。这场调研,让“健康中国”战略不再是文本概念——当政策红利遭遇认知壁垒,当专业服务面对现实诉求,医学生正以调研者的身份,探寻连接二者的实践路径。

从政策宣讲的科普墙,到接种台的医患对话;从行政人员的战略思考,到护士的一线洞察,鼓楼区妇幼保健所的一天,浓缩着基层HPV防控的复杂生态。南医大学子的调研,既是对公共卫生实践的探知,更是年轻群体理解"健康责任"的起点——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专业力量的介入,或许正是破题的关键。

图为鼓楼区妇幼保健所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如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