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迹寻光·铁路匠心传承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国内领先的高铁专业技能孵化基地——武汉高铁训练段,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秘之旅”。不同于传统课堂,师生们在训练段专业讲师的带领下,实地触摸、近距离观察了保障高铁安全高效运行的各类核心设备,并在现代化展厅中畅想了未来铁路的宏伟蓝图,深刻感受了中国高铁技术的硬核实力与创新脉动。
展厅启程:纵览全局,畅想明日飞驰
参访首站是训练段精心打造的高铁综合展厅。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丰富的图文、精密模型与互动展项,系统了解了高速铁路从设计、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条,以及动车组司机、随车机械师、调度指挥、电务信号工、通信工、工务养路工等核心工种的协同作战图景。
▲图为高铁训练段驻段讲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展厅概况。王舒恺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工务段设备。王舒恺 供图
展厅的“前瞻视野” 区域将气氛推向高潮。一段震撼的未来高铁概念视频,生动描绘了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穿行、智能无人驾驶编组精准调度、全息交互式客舱体验、以及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慧运维生态。充满科技感的画面激发了师生们的无限遐想与投身交通强国事业的使命感。“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重新定义!”一位同学兴奋地表示。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未来高铁概念视频。王舒恺 供图
实训场探秘:零距离触摸高铁“神经中枢”
离开展厅的宏观视野,师生们在资深讲师的引领下,深入广阔的室外实训场和专业室内设备教学区,开启了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认知课。讲师不再依赖讲台,而是站在真实的设备旁,结合实物进行生动讲解。
在室外设备区, 师生们穿梭于高耸的信号机、钢轨间的应答器、精密的道岔转换设备之间。讲师紧扣“高速、高可靠、高安全”的核心要求,重点揭示了这些“轨旁卫士”如何在瞬息万变的高速环境下,精准传递指令、监测轨道状态、确保道岔锁闭万无一失。从信号机特殊点灯逻辑背后的冗余设计,到应答器在列车电光火石间完成信息交互的“黑科技”,再到道岔转换中动力传递与锁闭的精妙配合,讲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保障列车安全正点的“第一道防线”。
▲图为驻段讲师讲解室外转辙机设备。王舒恺 供图
踏入高度仿真的室内信号机械室, 氛围更显严谨。讲师带领大家直面列控中心(TCC)、无线闭塞中心(RBC)等“高铁大脑”的模拟机柜,阐释了它们如何实时计算、动态生成行车许可,指挥着千里之外列车的安全飞驰;在计算机联锁系统操作台前,剖析了其如何通过严密的逻辑运算,确保进路、道岔、信号三者联锁的绝对安全;面对布满密集配线和模块的继电器组合架与接口柜,则强调了这些“神经末梢”与“执行单元”在指令传递与设备控制中的基础作用及其对稳定性的苛刻要求。讲师总结道:“遍布室内外的电务系统,构成了高铁运行的‘神经中枢’与‘隐形守护者’,它无声运作,却24小时承载着守护千万旅客生命线的如山重任。”这种身临其境的实物教学,让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直观可感,师生们对幕后保障体系的复杂性与极端重要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悟。
▲图为驻段讲师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室内设备的测试。王舒恺 供图
启迪与赋能:连接梦想与未来的桥梁
此次武汉高铁训练段之行,是一次认知的升华与梦想的启航。师生们不仅系统构建了对高铁产业链与核心工种价值的全局认知,更被充满科技感的未来蓝图激发了投身交通强国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尤为珍贵的是,通过零距离触摸核心设备、聆听专家结合实物的深度剖析,对保障高铁安全高效运行的“神经中枢”——电务系统,形成了基于实践的硬核理解。训练段作为连接理论殿堂与实战前沿的卓越平台,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习窗口。师生们一致表示,此次沉浸式体验远超预期,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对国家高铁事业的自豪感,更清晰了专业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坚定了为未来智能高铁时代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和驻段讲师在培训基地合影。王舒恺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星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