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塔里木大学“青禾红韵”实践团同十六团一连青年学生、退休党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军垦体验活动。在为期一天的“军垦一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大家通过实地探访老一营知青林、营部旧址大礼堂和办公室,聆听感人至深的援疆奋斗史,深刻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传承。
图为体验团进行队列练习 摄|杨茹雯
体验团在基地引导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老一营知青林。这片如今郁郁葱葱的林地,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支援边疆建设的生动见证。走进林区,夏日的阳光透过层层枝叶洒下斑驳光影,白杨挺拔,胡杨苍劲,沙枣树散发着淡淡清香。党员们与同行的青禾红韵宣讲团队员并肩漫步,认真聆听讲解员动情讲述。
图为讲解员讲解大礼堂陈设历史 摄|邹彩娟
随后,众人来到一营营部旧址。这片建筑群完整保留着60年代的风貌,斑驳的土墙、褪色的标语,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000平方米的苏式大礼堂曾举办过无数重要会议,见证了兵团建设史上一个个重要决策的产生。修缮后的办公室还原了当年场景,老旧的桌椅、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手绘的生产地图,每一件物品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辛而光荣的历史。
在营部会议室,十六团一连党支部书记杨刑安为大家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杨书记是兵团第二代,他的父亲是1958年随部队来到塔里木的第一代建设者。"父亲那代人刚到这里时,面对的是一片万古荒原。"杨书记向大家阐述,"他常说,那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望不到边的戈壁滩和漫天黄沙。第一代建设者们住的是地窝子——就是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搭些红柳枝和芦苇;喝的是苦咸的盐碱水,很多人刚来时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有半斤粮食,大家就挖野菜、打黄羊补充。但这些困难没有击垮他们,因为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们是在为祖国守边疆、建家园。就是靠着这个信念,他们在荒漠中开垦出良田,建起了家园,也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杨书记为大家讲述连队建设历史 摄|王晓艳
在参观过程中,青禾红韵实践团的年轻成员们全程认真记录、拍摄,收集第一手资料。实践团成员朱俊熙表示:“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感染力。我们要把这些鲜活的兵团历史整理好、传播好,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奉献与牺牲。”
十六团讲解员为体验团讲述了支援边疆发展的历史。从第一代兵团人挺进塔里木河源头,在戈壁荒滩上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到上海知青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将青春与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历史,让体验团成员深受触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老党员交流连队过往 摄|张乐乐
“军垦一日游”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和面对面交流,那段边疆建设史变得可触可感、直抵人心。”此次活动成功实现了党员与青禾红韵宣讲团成员在行走中学习、在共鸣中传承的目标,让红色文化传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讯员:汪万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万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