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张芮菡)为进一步弘扬沂蒙红色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烟台大学药学院文意承新社会实践队于8月12日组成专项宣讲小分队,走进微山岛吕蒙村,开展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药国粹”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通过中医药文化普及与红色精神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发展赋能。
中医药送健康,红色文化润心田
实践队员们以“中医药文化浸润乡村振兴”为脉络,将“治未病”的千年智慧融入渔家日常,针对湖区渔民常年水上作业、易受湿气侵袭等特点,聚焦中医“未病先防”理念,在吕蒙村文化广场、渔家院落开展系列宣讲活动。队员们结合当地物产特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养生知识:针对渔民常见的颈肩不适,现场演示生姜擦拭大椎穴的驱寒方法;为久坐劳作的村民介绍艾叶花椒煮水泡脚的暖腰功效;还整理出《渔家养生手册》,详细收录荷叶、芦苇根、芡实等湖区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及简易用法,帮助渔民增强健康意识,提升自我保健能力。为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实践队在开展中医药之余,组织红色文化专题交流活动。在吕蒙村村委会座谈室内,队员们与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围坐研讨,系统分享前期整理的沂蒙地区红色史料,包括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治伤员、孟良崮战役中群众推小车支援前线、“沂蒙母亲”王换于抚养革命后代等经典事迹,深入阐释沂蒙精神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内涵,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时代价值。
图为队员们与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围坐研讨与分享。于浩然 摄
座谈会交流,为乡村振兴赋能
座谈中,党委书记马怀伟介绍了吕蒙村依托微山湖地区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手工业的举措。实践队进一步了解到,该村近年来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生态康养”发展模式,结合微山湖地区常见的中草药资源,开发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药枕、艾草制品等健康手工艺品,逐步形成以“手工工坊+中医药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小型产业群,既传承了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践队成员结合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传统,提出青年应主动回归乡村、扎根基层,通过电商推广、文创设计、研学旅游等形式,为乡村手工工坊赋能。队员们建议进一步挖掘微山湖区域红色故事与中医药资源相结合的文化内涵,开发“红色康养”“非遗工坊”等主题体验项目,增强产业辨识度和传播力。
图为队员们与党委书记马怀伟进行交流。薛淑怡 摄
图为队员们制作手工。王心雨 摄
此外,实践队专程前往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微山湖战斗旧址,在文史专家与老渔民的带领下,系统学习铁道游击队“扒火车、炸桥梁”的英勇事迹,详细了解游击队员们以微山湖为依托,在芦苇荡中灵活作战、保护群众的历史细节,并在村民的带领下,一起合唱经典革命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图为队员们合照。张芮菡 摄
此次微山岛之行,体现了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文意承新实践队以专业学识为笔、以乡土需求为墨,在微山岛的土地上书写了文化赋能的青春篇章。这段经历不仅让乡土智慧滋养了队员们的成长,更让青年力量成为连接校园与乡村的纽带。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带着实践中的思考继续深耕专业,以持续的关注与行动,让健康理念与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持续生长,让青春之力始终与乡土发展同频共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志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