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水韵新声”志愿服务队深入太湖开展生态实践与科普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26 16: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俊杰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8月下旬,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水韵新声志愿服务队”,赴苏州市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以“湖岸联动发展,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学实践与公益服务活动。

活动首日,实践团在太湖科学营报告厅举行了启动仪式,并合影留念。同学们精神饱满,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在随后的实践中,团队结合专业背景,分为生态观测组、水质检测组、公众科普组和数据分析组,系统推进各项任务。

在科学营工程师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深入水生植物生态试验池区开展观测活动。试验池中种植了各种藻类等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同学们认真记录各类植物的生长状况、分布特点及其对水体浊度、富营养化物质的改善效果。生态组同学表示:“通过实地观察,我们真正理解了湿地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天然过滤器’功能,这也为我们后续提出生态修复建议提供了实证基础。”

水质监测是本次实践的核心环节。实践团选取太湖湿地公园内包括近岸区、航道边缘、水生植物密集区等不同功能的5个采样点,使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及采样器进行水体取样。

队员们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记录采样点的经纬度、水温、透明度等环境参数,确保数据可比性与科学性。取样后,团队立即开展氨氮、总磷、COD(化学需氧量)及溶解氧等多项指标的检测。检测过程中,队员们分工协作,氛围严肃而高效。

数据采集完成后,实践团召开专题研讨会,对水样检测结果进行多角度分析。检测显示,太湖部分区域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标准,但在航道附近和人为活动频繁区域,总磷和氨氮值略有升高。队员结合取样环境推断,这可能与湖岸带人为排放和水流动力条件有关。讨论中,大家积极提出应加强湖岸带生态拦截、建设植被缓冲带、严格控制旅游污染等治理建议,并撰写初步水质评估报告,提交科学营作为科研参考。

除了科研实践,团队也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实践期间,队员们穿梭在太湖湿地公园的游客聚集区,开展“保护太湖水,从你我做起”主题科普活动。通过宣传单发放、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游客介绍太湖的水文特征、生态功能及当前面临的污染压力。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聆听,队员们向小朋友演示简易水质检测方法,队员们说:“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是生态保护能否持续的关键,而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成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此外,实践团还参观了太湖低碳科普走廊。该走廊通过实物模型、图文展板和多媒体交互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太湖地区在湿地固碳、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措施与成效。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湖泊保护不仅关乎水质本身,更涉及区域经济模式、能源结构及公众生活方式等多重维度,必须通过“湖岸联动”实现系统治理。

此次实践不仅强化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理解。“水韵新声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这次太湖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生态课’。”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将来愿继续投身于江河湖泊的保护行动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作者:马语涵 程琬婷 王喆 陆君娜 厉珍妤 王馨姿 吴宇彤 刘怡 张姝慧 闫沐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