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壮乡文化遇上普通话,会如何点燃孩子们开口表达的勇气与文化自信的火花?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邮行壮乡·桂语同心”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开展系列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趣味课堂、文化体验等形式,以普通话为纽带,激发少年儿童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陈澜轩 供图
阳朔县,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誉闻名遐迩,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当地群众保留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在日常交流中存在方言与普通话交织使用的情况。在开展活动前,团队对当地56名6-9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深入调研,数据显示,儿童在校使用普通话比例较高,但流利使用者仅占19.64%,超六成存在口音问题;家庭场景中,普通话使用频率与家长引导存在“知行不一”现象。此外,多数儿童有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意愿,超四成家长反馈,孩子学习普通话易受方言干扰,且现有学习活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基于这些发现,实践团针对性设计“经典诵读+文化体验+实践应用”主题活动,将普通话学习与本土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向家长开展调研。陈澜轩 供图
2025年7月19日,团队在阳朔县图书馆开展了首场普通话推广活动,31名6-12岁儿童参与。活动以“经典诵读与语言对比”开场,志愿者通过壮语演唱与普通话朗诵《山歌好比春江水》,引导孩子们感知语言韵律差异。随后,孩子们接力朗读《桂林山水》课文并参与趣味问答,现场互动热烈,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回答让气氛轻松活泼。在“小小导游”挑战赛中,孩子们先个人展示,后分组合作,用普通话模拟介绍漓江、月亮山等景点,既锻炼表达又增强协作能力。最后的“剪纸话桂林”环节,孩子们以动手创作结合语言描述,让普通话学习融入趣味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影。陈澜轩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进行课堂互动。陈澜轩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进行课堂互动。陈澜轩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阳朔县图书馆活动现场。陈澜轩 供图
7月20日,实践团走进阳朔县凤鸣社区,8名留守儿童参与其中。针对群体特点,活动更注重深度互动。在“壮乡文化知多少”环节,孩子们亲手触摸壮锦、绣球,观看“三月三”歌圩视频,并通过民俗问答,在文化浸润中练习普通话表达。随后的“我是家乡宣传员”趣味课堂,孩子们分组研读桂林特色资料,讨论如何用普通话介绍米粉、象鼻山等家乡元素,最终自信登台展示。活动全程注重鼓励,孩子们从起初的腼腆到主动开口,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阳朔县凤鸣社区活动现场。陈澜轩 供图
图为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影。陈澜轩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推广工作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使命。通过将语言学习与壮乡文化有机融合,实践团成员们见证了普通话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桥梁,让少年儿童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教育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实践团将继续以语言为纽带,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通讯员 陈澜轩、方圆、毛文清、顾佳凝、庞歆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滕茗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