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问道”湄潭行:在茶香里读懂乡村振兴的青春答案

发布时间:2025-08-24 14: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滕茗妍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晨雾还没褪尽的湄潭,60 万亩茶园像被绿墨染过的绸缎,从山脚铺到云端。2025728日至83日,南京邮电大学 “茶香问道” 青创队的 10 名队员踩着露水走进这片茶海,用日时间,在政企办公室的谈话里、车间的机器声中、社区的笑声里、博物馆的老物件旁、茶园的泥土上,触摸一个产业的脉搏。

初见湄潭,是在团县委的办公室。窗台上的湄潭翠芽泡在玻璃杯里,芽头竖起来像林立的小旗。团县委副书记张文杰和胡平浩主任向队员们介绍湄潭茶产业总体情况,指导实践活动。隔壁茶产业发展中心的会议室里,专家和队员们一起探讨湄潭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图为队员和茶产业发展中心专家讨论。滕茗妍 供图

随后几日,队员们先后走访百道茶业、栗香茶业、祥峰茶业、阳春白雪茶业、兰馨茶业,深入加工车间、茶园基地,与企业负责人、技术工人面对面交流。百道茶业车间,生产线暂时歇着,阳光穿不过高窗,略显沉寂。负责人介绍,虽然湄潭茶品质优良,但受制于地形条件和品牌认知度不足,茶产业仍以原料外销为主,本地品牌溢价能力较弱。“我们没有专业直播团队,生产一忙就顾不上线上推广。”百道茶业工作人员坦言。

栗香茶业展销大厅的墙上,24 年的发展史被照片串成了线,队员们了解到该企业以“绿茶香气专家”为定位,深耕茶产业数年,带动周边万余户茶农增收。企业负责人表示,湄潭茶虽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但在全国茶市场中的知名度仍有待提升。“我们希望有一天听到绿茶,就能联想到我们贵州。” 兰馨车间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发麻,生产线正吞吐着茶青,色选机像双精密的眼睛,把不合规格的茶叶筛出来,落在传送带上,像条绿色的小溪。

图为队员丁炳杰和王子跟着茶农采茶。方圆 供图

天城镇祥峰茶业的茶园藏在山坳里,路是茶农踩出来的,陡得能看见脚尖。队员们跟着梁哥爬坡时,才真正理解 “山地种茶” 的不易。到了尝试采茶的环节,要么捏碎了芽头,要么漏过了老叶。两点的阳光给队员们的额角晒出了汗,但当攒下一捧鲜嫩的翠芽在手中,自豪感油然而生。回程时,公交车上载的不仅是收获满满的队员,还有采茶阿姨的笑与泪。

走访之余,青创队还开展了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社区暑托班里,茶渣的香气和孩子们的笑声缠在了一起。队员们把从百道讨来的茶渣倒在塑料布上,深褐的碎屑里还带着茶香。两个小时里,5 公斤茶渣在孩子们手里变了模样:有的成了毛茸茸的小狗,有的成了干花拼贴的一部分。队员丁炳杰和他的“大弟子”蒋孟方小朋友合力完成的一张特殊名片惹得其他队员羡慕不已。临走之际,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队员们招手挥别。

图为蒋孟方和丁炳杰合照。滕茗妍 供图

杜富佳直播间,队员王子举着贵州毛峰的茶样,对着镜头有点发愣,村播中心的老师在旁提点:“讲一讲刚才喝茶的感受。”“这一款茶有板栗的香气,入口比较、比较醇厚” 他的声音有点抖,看到屏幕上在线观众支持与下单后逐渐自信起来。直播尾声,队员们依次上前讲了讲对湄潭的感受。

茶工业博物馆的晨光,总带着点旧时光的味道,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湄潭茶产业的过往,在1939 年浙江大学西迁时建立的茶场遗址上,博物馆保留了全木制结构的红茶生产线,馆内展陈原貌保存了贵州省湄潭茶厂的生产场景,另外还展陈了来自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制茶工厂、羊艾茶场制茶工厂等的茶叶加工机具。走出博物馆,抬头就能望见“天下第一壶”在山头雾里若隐若现,像湄江吟社没写完的诗。在博物馆的历史脉络中,队员们能感受到湄潭的文化遗产在熠熠生辉。

图为队员们参观茶工业博物馆。方圆 供图

7天的实践, “茶香问道”青创队累计走访5家茶企、3个政府部门、1个茶园,完成9份深度访谈,开展1场社区活动。不仅深入一线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还通过调研报告、短视频、摄影组图等形式记录湄潭茶产业的真实面貌。离开湄潭时,队员们的行囊里多了些 “宝贝”:带给家人的湄潭翠芽与遵义红、孩子们送的茶渣拼贴。团队负责人陈漠涵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实践,真正为湄潭茶产业提出可落地的建议,助力乡村振兴,茶产业不仅是湄潭的经济支柱,更是茶农生活的依靠。我们希望能用所学知识,为这片绿叶找到更广阔的天空。(通讯员 滕茗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滕茗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