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重庆的同志到村子里来,我们就做了一顿饭。我们觉得,同志来的路远,回去的路也远,都不容易,一顿饭我们这里还是有的……”奶奶说起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是挂着笑的。
最初注意到这家人,是因为敞开的大门。奶奶在熟练地处理着日常卫生,小妹妹拿着心爱的裙子,嚷嚷着要奶奶给穿上。“这是生日的时候奶奶送给我的,上面绣着纳西族的图案,是可漂亮可漂亮的纳西族裙子。”妹妹指着上面的图案笑眯眯地看着实践队员。
此行最初的目的,其实是推广普通话。然而,奶奶一开口,队员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个花甲老人普通话竟然如此流利。细下里询问奶奶的日常,才知道她年轻时也曾走出大山,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奶奶在家务农,还带着两个孙女,爷爷是退伍军人,尽管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言谈间仍透着军人的坚毅与正气。
奶奶简单谈了一下家里的情况,便滔滔不绝地讲起爷爷来。爷爷1979年参军,是一名武警,他亲身经历了国家从贫困到富强的变迁,也见证了纳西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
爷爷说到,纳西族是一个包容而古老的民族,拥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一个字可含三义。他感慨道,如今真正能读写东巴文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连传统的麻布衣服也渐渐被现代服饰取代。“有点可惜呀,裤子呀,衣服呀,那个是对身体好的。”奶奶轻声补充。
然而,谈到村里的变化,爷爷奶奶语气中满是欣慰。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道路通了,游客多了,生活也比从前富裕了许多。去年就有三四个游客来自家吃饭,还买走了火腿。“但我从来不收饭钱,”爷爷坚定地说,“大家出来玩都不容易,人心都是肉长的。”身为一名有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现在的手机真的很方便,我们现在每年建军节,都会和战友们聊天、聚在一起……”尽管年岁已高,爷爷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心系村落发展。实践队员与爷爷奶奶聊文化、谈政策、讲见闻,爷爷还热情地讲述了纳西族“西天取经”的传说,并推荐他们去看村里东巴文化传承人和树昆老师的经书和造纸工艺。整个访谈过程中,爷爷奶奶始终笑容满面,语言朴实却字字恳切,里面有纳西人民的热情、淳朴、文化自豪和家国情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厉雨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