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瑶医守护者——记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传承人李珍清 | 系列(一)

发布时间:2025-08-26 15: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铠宁   阅读 83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湖南江华讯(通讯员 杨铠宁)在湘粤桂交界的南岭深处,一位瑶族男孩,用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一个药箱,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行医路。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医药代表性传承人李珍清,瑶医世家第十二代传人。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瑶医承古临时团支部走进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聆听这位六旬老人讲述他与瑶医药生死相守的故事。

第一部分:初心如磐——八岁立志的传承决心

"我父亲1960年得病,1965年去世时,我只有八岁。"

采访伊始,李珍清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年代。父亲的早逝让年幼的李珍清深切体会到疾病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也让他见证了瑶医药在缺医少药年代的神奇力量。

"当时我就专心看着他们怎么治病。"李珍清回忆道,那些用草药为父亲治病的瑶医,在他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生于瑶医世家的他,九岁开始跟随伯父学医,十岁就能用嘴嚼草药为乡亲治疗瘴气所致的疮疥。

"我想把父辈流传下来的民间疗法继承下去。"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六十载不变的初心。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六十年代,这个吃着芋头、玉米长大的瑶家男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传承瑶医的使命。

▲李珍清医生耐心地为同学答疑解惑 司靖远/摄

第二部分:仁心济世——一根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

1973年,十五六岁的李珍清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每个乡都有赤脚医生,我们在乡医院学了一个月就去给别人看病了。"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乡亲们都喊着李医生,我就觉得很欣慰,很高大。"

那时的瑶山,交通闭塞,缺医少药。李珍清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用"一根针、一把草"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我们出诊都要走很远的山路,但从来没有觉得辛苦。"

在行医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经验,向其他瑶医拜师学艺。"因为瑶医祖传下来的疗法只能治几种病,所以我们到处和有名的民间医生学习。"李珍清深知,只有博采众长,才能更好地服务乡亲。

▲李珍清医生展示其研究创新成果 司靖远/摄

第三部分:守正创新——让古老瑶医焕发新生

"七箭刺风疗法是我在父辈的豪猪箭疗法上改良过来的。"李珍清不仅传承祖业,更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将传统的豪猪刺替换为特制的装有七个小豪猪箭的工具,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使这一疗法更加安全有效。

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李珍清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他不仅熟练掌握"抓火"、牛角刮痧等瑶医绝技,还将李氏七箭刺风疗法发扬光大。

"如果我们不去传承,这些疗法都会灭绝的。"李珍清的话语中透着紧迫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凝聚着祖辈智慧的瑶医药能够代代相传,继续造福百姓。

▲临时团支部成员体验瑶医疗法 司靖远/摄

▲李珍清医生演示瑶医特色疗法 司靖远/摄

▲临时团支部成员与李珍清医生合影 司靖远/摄

面对中南学子,李珍清老人演示"抓火"绝技,并展示了牛角刮痧。在他身上,展现了一个瑶医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从八岁学医到六旬守业,他用一生践行着"一根针、一把草"的瑶医精神。这种扎根乡土、服务乡民的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医药瑰宝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撰文 | 杨铠宁

图片 | 司靖远 朱清怡

一审 | 刘晨曦

二审 | 陈星明

三审 | 刘清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晨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