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朱泥壶的独特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潮壶之“香”实践团前往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壶艺,被誉为“泥土在匠人手中开出的花”,其精粹在于经年累月的耐心浇灌与时光沉淀。实践团此行旨在通过实地研学,亲身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现状。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入裕德堂 徐伟标供图
在裕德堂壶艺研究所,研究员林植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林植最初正是通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并喜爱上潮州手拉壶技艺。此后,他利用寒暑假在此深入学习与实习,毕业后选择留所工作,致力于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青年力量。
▲图为林植研究员 杨咏淇供图
林植老师现场为实践团现场示范了手拉壶制作的技艺。他强调,手拉壶技艺入门门槛虽不高,但其精髓在于持之以恒的练习与经验积累。老师提到:“技艺的提升没有捷径,关键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心制作。唯有如此,方能熟能生巧,逐步达到形神兼备、精益求精的境界。”
▲图为林植老师进行手拉壶制作 杨咏淇供图▲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教学 徐伟标供图
林植表示,在系统学习手拉壶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传承脉络后,实践团成员在研究所匠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手拉壶制作的基础环节。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手拉壶 徐伟标供图
成员们尝试操作手拉坯车,感受泥土在指尖的塑形过程。初次的尝试虽不免经历器型不稳、厚薄不均等挑战,但这些实践中的困难恰恰成为最直观的教材。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件精美手拉壶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匠人无数次的尝试、调整与漫长岁月磨砺出的深厚功力,“失败是通往精通的必经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裕德堂老师合照 徐伟标供图
本次裕德堂之行,使潮壶之“香”实践团成员得以零距离接触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增进了对潮州手拉朱泥壶技艺的认知,更深刻领悟了精益求精、坚守传承的工匠精神内涵。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知文化根脉,为传统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贡献了青春视角与实践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