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木铎金声实践团 | 送美育进乡镇课堂,原来有这么多种方法!

发布时间:2025-08-26 09: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嘉莹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拨动琴弦的指尖轻颤,千年古琴之音在教室缓缓流淌;大漆颜料轻轻滴入水面,素白扇面渐渐晕染出山川灵气……2025年7月,粤西信宜乡镇学校的教室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美育课堂正在开展。

这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木铎金声实践团首次来到信宜,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初中部。针对乡镇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匮乏、专业师资不足的现状,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读、写、讲、演”的专业特长,将非遗魅力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发出《走进古琴》《竹韵信宜》《非遗漆扇》等特色课程,实现“非遗+语文”的美育创新,为初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美的大门。

“古琴+语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给学生介绍古琴结构

“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古琴!”在《走进古琴》课堂上,孩子们围着讲台上的古琴,小脑袋挤在一起,眼神里充满了新奇。实践团成员并未急于讲解乐理,而是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古琴承载的文化内涵,再亲手弹奏《秋风词》等经典曲目,最后邀请孩子们轻按琴弦感受震动。孩子们在“读典故、赏琴形、听雅音、试弹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课本所学的《陋室铭》与古琴曲结合,共同编排形成了一个特色节目,并在结营仪式上展示——古琴伴奏《陋室铭》朗诵,在弹与诵的配合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教学生学习古琴指法

“竹编+语文”

“竹子也能编成这么漂亮的扇子?太神奇了!”《竹韵信宜》课堂上,看着实践团老师手中精美的竹编作品,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课堂从诵读开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的清雅与诗词的灵动撞了个满怀,孩子们在平仄韵律中感受竹子坚韧、高洁的品格。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教学生制作竹扇 

随后,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习家乡的非遗竹编手艺,孩子们运用刚学会的“压二挑二”编法,让渐变色竹篾在指尖翻飞,渐渐勾勒出扇子的轮廓,每一把竹扇都成为承载乡土记忆与文学情思的独特载体。

图为《竹韵信宜》课堂合影

“漆扇+语文”

《非遗漆扇》课堂上,孩子们亲手调和天然大漆颜料,在水面晕染出“大漠孤烟”的苍茫、“瑶池霓裳”的绚烂。当扇面轻触水面,那些诗词里的意境忽然有了具象:“千里江山”的青绿在水面流淌,“赤霞橘光”的暖色在扇上绽放。孩子们还在漆扇正面写上“信宜”二字,背面题诗句、祝福语,有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的是“平安顺遂”的心愿,又或是写给亲友的家常絮语。每一把扇子都是独特的“诗画合璧”,墨痕与漆色交织处,语文的韵味也随着扇风轻轻漾开了。

图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漆扇作品 

据实践团负责人介绍,课程设计特别注重“做中学”:古琴课设置触摸体验环节,让孩子们在指尖与琴弦的触碰中感受韵律的震颤;竹编课通过手把手传授“压二挑二”编法,让孩子们在篾条翻飞中领悟工艺的巧思;漆扇课则引导学生亲手调和颜料、晕染扇面,在色彩与水面的碰撞中体会诗词意境的具象化——所有教学都紧扣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让孩子们从熟悉的生活里发现美,让每一次动手实践都成为创造美的过程。

图为《非遗漆扇》课堂合影

“孩子们不缺艺术天赋,缺的是打开美的钥匙。”参与支教的吴老师望着墙上孩子们的作品,眼里闪着光。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美育力量正涌向乡村,木铎金声实践团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开展“非遗+语文”的美育实践,让美育的种子不仅落在古琴弦上、竹篾缝里、漆扇面上,更要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里。这把钥匙,不仅打开了美的大门,更在泥土里埋下了文化的根,只待春风化雨,便能长出一片属于乡村的、郁郁葱葱的春天。

图为教室内的学生手工作品展示墙

撰文 | 吴嘉莹

图片 | 关桂婷

一审 | 龚晨晨

二审 | 陈君露

三审 | 周俐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君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