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探非遗 海韵承文脉 ——广西师大实践团沉浸式体验京族哈亭祭神仪式

发布时间:2025-08-26 09: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莹 吕佳静 周易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黄莹、吕佳静)2025年7月4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跨京传音”实践团队循着京族传统习俗的踪迹而来,与当地京族同胞、其他高校参观者一道,沉浸式参与祭神仪式,在庄重的礼序、灵动的歌舞与真的对话中,触摸京族文化的根脉,书写青春传承的答卷。

指尖烟火里的文化密码

祭神仪式开始前的哈亭内外,早已一派忙碌。门口彩旗迎风招展,朱红立柱上悬挂的“圣躬万岁”繁体牌匾庄严肃穆,亭内把一张张黄色纸箔折成碗状元宝,每一个细节都遵循着老辈传下的规矩。另一侧,几位壮年男子遵循古礼处理祭猪,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传统的恪守。亭内的观众席的游客或静坐观望,或轻声交流,眼里满是对京族文化的向往。

图为实践团队来到活动现场

很多人专程为探寻非遗而来。“我师姐研究京族文化好几年了,这次特意带我来感受现场氛围。”某高校学者热情介绍说,“这些鲜活的仪式细节,比文献记载更有温度。”实践团队成员也迅速融入其中,跟着交流经验,用镜头记录忙碌场景,青春的好奇与文化的厚重在此刻交融。

声韵舞姿中的敬畏与传承

“咚——咚——”随着两声沉稳的鼓声,哈亭长老缓步走入,祭神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哈亭内的氛围变得肃穆起来。京族男子身着靛蓝色长衫,头戴绣有云纹的蓝帽,云纹线条流畅,似海浪起伏,藏着渔耕文化的印记;女子则身着明艳的红衣,头戴层层盘绕的红饰,宛如海上日出的霞光,灵动又庄重。

图为仪式开始前

长老用浑厚的嗓音唱起祝词,陌生的京族语言在亭中回荡,从绵长的曲调中可以感受到对海神的虔诚。身着蓝衣的京族男子跟在红衣领队身后,随着祝词节奏俯身跪拜,额头轻触地面的瞬间,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传统的坚守。

到了敬献美酒的环节。红衣领队按照 “左二右三、三排三送”的古礼,将酒缓缓注入排列整齐的酒杯中,动作沉稳,仿佛在完成一场与海神的对话。仪式高潮时,一位白发长老随着鼓点节奏,迈步向亭外走去,每一步都透着岁月的厚重。紧接着,鞭炮齐鸣,震彻亭宇,唤醒古老的约定,呼唤神明降临。

四名红衣女子在敬酒时,迅速组成小方块队形。她们舞姿轻盈,手腕灵活摆动,时而如海浪轻涌,时而如渔帆摇曳,每一个动作都藏着京族人对海神的感恩。此时,鼓声沉厚、锣声清亮、唱词绵长交织在一起,伴着袅袅升起的香烟,将哈亭的神圣氛围推向顶点。实践团队成员周易屏息凝视,“这些动作不是简单的舞蹈,是京族人的生活与信仰,太震撼了”。

这场仪式,早已超越了“祭神”本身,它是京族文化的活态教科书,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让我们懂得:唯有贴近传统、触摸根脉,才能真正读懂文化的重量,才能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

实践中读懂文化根脉

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们并未急于离开,而是主动与京族同胞深入交流。在哈亭的角落,团队成员围着哈妹,听她讲述祭神仪式的过往:“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京族舞蹈,一跳就是十几年。

“那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这些传统吗?”团队成员担忧地问。老人笑着:“现在主动学祭文、学舞蹈的年轻人少了,但还有像你们这样来实践的大学生,愿意听、愿意记、愿意传。”随后,哈妹热情邀请团队参观下午唱哈活动。红衣哈妹先以京语载歌载舞,而后铺席而坐,手持管状物,对照乐谱、伴着蓝衣老人的唱词敲打节奏,悠扬声韵中,尽显京族文化的灵动与雅致。

图为实践团队观看哈唱活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哈亭的飞檐上,为这场文化之旅镀上温暖的底色。实践团队成员们身着被汗水微微浸湿的衣服,在哈亭前合影,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满是收获与坚定。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留影

京族的祭海神仪式,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记忆,而这场“三下乡”实践,是青春力量与古老文脉的深情相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