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两端,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洋溢着兴奋与好奇;无人机腾空,实时画面将相隔数千公里的福建安溪与西藏拉萨课堂瞬间相连。这个夏天,黎明职业大学航空学院“蓝天语翼”社会实践队的32名师生,用航空科技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在福建安溪虎邱镇美亭村和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同步开展“七彩假期”科技支教活动,为两地孩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推普”暑期盛宴。
科创课堂趣味浓,“推普”学习更有劲
今年7-8月,黎明职业大学航空学院“蓝天语翼”实践队整装出发,奔赴安溪县虎邱镇美亭村,同时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将课堂实时“搬”到了雪域高原的拉萨堆龙德庆区。此次实践,巧妙结合了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以航空科普为特色载体,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沟通纽带,探索跨区域科技支教与语言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实践队精心设计了系列充满趣味的航空科技课程,将“高大上”的航空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体验。“小翅膀,大智慧”无人机课上,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学习无人机基础原理,亲手操控小型无人机进行飞行练习;“蓝天实验室”探秘,队员们用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模型,揭秘飞机飞行的奥秘,介绍国产大飞机C919等国之重器,点燃孩子们心中的航天梦想。在一次次“起飞”、“悬停”、“降落”的指令实践和课堂实验中,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科学原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普通话交流成为探索未知的工具。“以前觉得普通话学习有点枯燥,现在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玩’飞机、做实验,不知不觉就说了好多”美亭村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开心地说。
▲图为在安溪支教点,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体验无人机实操
数字架起“连心桥”,闽藏学子“云”互动
本次实践的最大特色在于利用数字技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闽藏联动”。实践队创新开设了实时互动的“山海直播课”,福建课堂的无人机操作画面、科学实验演示、非遗文化文化点滴,都通过高清直播实现了两地课堂的“零距离”共享。闽藏两地的孩子们在线上共同学习空气动力学,一起畅谈科技守卫边疆的故事,通过屏幕热情交流,共绘“科技同心圆”。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优质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让西藏的孩子们也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前沿的航空科普知识,共同感受科技魅力,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看到屏幕里拉萨小朋友好奇的大眼睛,听到他们和我们一起为无人机起飞欢呼,感觉心都连在一起了,特别有意义!”实践队队员郑张浩深有感触。
▲图为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第三小学的孩子们正通过“山海直播课堂”进行学习
▲图为山海直播课堂上,藏区小朋友同步体验科学奥秘
特色阵地助成长,多元团队显担当
“蓝天语翼”实践队不仅着眼于短期活动,更致力于留下长效影响。在安溪支教点,实践队设立了“启航图书角”,将行前面向黎大全校募捐的312本航空航天科普读物、经典国学书籍以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质图书捐赠美亭村,为当地孩子们持续学习提供资源。同时,实践队也在积极整合资源, 将本次实践精心设计的教案、课件、活动方案整理成面向藏区的“课程精品库”,为后续支教活动提供参考。
这支来自通用航空、电子信息等多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团队,其中还有退伍军人学生。他们发挥专业所长,将航空报国精神融入支教实践,精心打造“爱我国防+趣味体能”的特色课程,退伍军人队员不仅带来了严格的纪律性和生动地国防知识分享,还特别增设了“擒敌拳”训练环节,为课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与活力。这支多元化团队构建了独特的“推普+科创”支教模式,展现了新时代航空学子过硬的专业素养、全面的综合能力与强烈的社会担当。
▲图为安溪支教点,伍军人学生带领同学们学习擒敌拳
黎明职业大学航空学院“蓝天语翼”实践队的暑期之行,是一次科技与梦想的传递,更是一次民族情谊的播种。他们用创新的方式,让航空科技的种子在闽藏两地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在一次次无人机起降间,在一堂堂跨越山海的直播课里,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中,民族团结的意识悄然凝聚,科技助力边疆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正在蓬勃生长。这支年轻的队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情怀,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书写了动人的青春篇章。
(供稿: 陈玮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玮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