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吕佳静、黄莹)广西师范大学跨京传音实践团队近日走进广西东兴市,深入京族聚居村落,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节的举办过程开展调研,见证了在赞助商、村民与村干部三方协同努力下,传统节庆焕发蓬勃生机的生动实践。
资源与民心的双重汇聚
哈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持。当地村干部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提前谋划,多方协调,不仅妥善安排了节庆场地与基础保障,更主动对接外部资源,为活动引入关键支持。数家热心企业,包括本地龙头企业和文化基金会,作为赞助商慷慨解囊,解决了活动资金、物资和舞台设备等关键需求,为这一传统文化盛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村民们则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节庆的筹备与演出中,自发组织排练独弦琴演奏、哈歌演唱等传统节目,并承担了会场布置、后勤保障等大量志愿服务工作,展现出文化传承的深厚内生动力。
图为赞助商图片
节庆现场的活力呈现
节日期间,活动现场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庄严的迎神、祭神仪式过后,便是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村民们身着京族传统服饰奥黛,登上舞台,用悠扬的哈歌和美妙的独弦琴音律征服了现场观众。实践团成员看到,赞助商提供的专业音响和灯光设备,显著提升了展演效果和观赏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驻足和参与。村干部们穿梭忙碌,确保各个环节衔接顺畅,现场秩序井然。
“以前担心传统会慢慢消失,但现在看到这么多企业愿意支持,这么多年轻人回来参与,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一位参与了多年哈节筹备的村民老人欣慰地说道。
图为独弦琴演奏
共创可持续的未来
广西师范大学“跨京传音”团队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构建“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的可持续模式。赞助商带来的资源支持、村民的主体性参与以及村干部的组织引领,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织就了京族哈节保护与传承的坚实网络。团队后续将形成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凝聚社会力量,为传统节庆注入现代活力,使其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旅融合、振兴乡村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