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苏理工学子三下乡:双轨赋能促振兴,青春聚力暖泰兴

发布时间:2025-08-18 14: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思羽 谢邱怡宣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泰兴73日讯(通讯员:谢邱怡宣 胡思羽)为响应国家“百万青年进社区”号召,促进产教融合与校地资源互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星河逐光队于7月3日前往泰兴市姚王街道,开启了一段融合社区服务、产业调研与红色教育的实践之旅,通过“社区服务+产业调研”双轨实践模式,深入了解当地社情民意,在实践服务中强化责任担当,提高综合素养。

网格巡查全覆盖,民情民意零距离

在泰兴市湖滨社区,实践团成员们们经历了一场关于中国基层治理智慧的"沉浸式教学"。泰兴市湖滨社区,一个看似普通的社区,却因一张无形的“网”而充满活力——这便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它就像社区的神经网络,把整个社区划分成清晰的管理单元,实现了“一户一档”的精准服务画像。社区干部们正是这张网的“织网人”与“守护者”,他们用脚丈量社区内每一寸土地,实现了对每一条街,每一户居民的深入了解,让冰冷的地址信息跃动起温热的民生脉搏。

为了真正“读懂”这张网,7月3日上午,成员们纷纷化身网格员,积极投入到社区调查、居民走访等工作中,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成员们手持登记册,怀揣满腔热忱,叩开一扇扇家门,以饱满的热情地与居民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在独居的陈奶奶家中,成员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需要关心的老人,更是网格化服务“温度”的生动注脚。陈奶奶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客厅里,一部崭新的智能手机躺在老式绣花桌布上,像块烫手的砖。“儿子说能瞧见孙子,可这亮晶晶的玩意儿我真是不会用”老人粗糙的指尖悬在屏幕上方,迟迟不敢落下。五个年轻人立刻围成半圆,成员们轻轻托住老人的手:“奶奶,咱们先点这个绿圆圈。”当视频通话的铃音响起,陈奶奶吓得往后一缩。屏幕亮起的刹那,南京读书的孙子正做着鬼脸。“哎哟!真是我家皮猴子!”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孙子笑脸,眼里饱含泪水,“好孩子们,谢谢你们!”她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拉着成员的手,笑声在客厅里回荡。这一幕,正是网格化“温度”最生动的体现。叩开的是门,贴近的是心!

走访结束,烈日当空,成员们又迅速转换角色,从“网格员”角色迅速切换为“社区美容师”和“安全巡查员”。楼道里、电瓶车停放处,那些顽固的“牛皮癣”小广告成了他们的“对手”。铲刀、喷壶便是他们的武器。成员们五人为一组,展开了地毯式清理。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灰尘沾染了年轻的面庞,但看着焕然一新的公共空间,疲惫化作了欣慰的笑容。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还肩负起公共区域的安全隐患排查重任。他们仔细检查每一处雨棚的稳固性,认真核对每一个灭火器的压力指针和有效期。“这个灭火器压力在绿色区域,有效期还有半年。”“这边的雨棚支架有点锈蚀,需要重点关注。”成员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这份看似琐碎的工作,却关乎着社区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实践,成员们对社区治理的认识由浅入深,明白了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以前觉得社区工作就是盖盖章,现在才知道连螺丝钉的锈蚀都要管。"午饭时,队员们围在一起感慨。社区主任笑着递来冰镇酸梅汤:"你们今天清理的20处小广告,排查的9处安全隐患,可能就避免了一场意外。"社区治理不是简单直白的计算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是心与心的交流共筑,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湖滨社区清理小广告

守护生命,“救”在身边

暑假已经来临,但是安全意识不能有片刻松懈。为提高青年学子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厚植“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7月3日下午,星河逐光队前往泰兴市丹霞社区,与泰兴市红十字会共同开展应急救护与防溺水技能培训。

“每一次按压都是心跳的延续,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改写结局。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专业救援到达前的‘黄金四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你们,可能就是那个能挽回生命的关键人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开场白如重锤敲击在每位成员的心坎,瞬间点燃了现场热切的学习氛围。

本次培训采用“知识讲解+模拟实操”的沉浸式教学,涵盖基础应急救护理论知识讲解和现场应急救护实操技术培训。工作人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溺水后如何规范进行心肺复苏、外伤处理、气道异物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解除步骤等关键技能,拆解为清晰易懂的指令和直观生动的演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成员们真正跪在模拟人旁,双手交叠置于其胸骨下半段,开始进行胸外按压练习时,才深刻体会到这句古训的含义。看似简单的心肺复苏里藏着大学问。“01、02、03…按压30次后,准备人工呼吸,注意开放气道!”工作人员在一旁不断指导、纠正。看似简单的按压动作,要做到深度足够、频率稳定、回弹充分,并持续有效,对体力和技巧都是不小的考验。几分钟下来,不少成员已是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顺着鬓角和脸颊滚落。“每次按压深度在5-6厘米,频率要保持在100-120次每分钟,节奏要对,力度要稳,这简直比解数学题还难”。实践团成员小谢抹了把汗感慨道。

一双双年轻的手,在模型上探寻着生命的律动;一颗颗年轻的心,在紧张而有序的练习中感受着生命的重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模拟演练同样紧张。成员们两两一组,模拟背部叩击和腹部冲击,力求动作标准、发力准确。他们明白,在危急关头,这短短几秒的操作,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分界线。这堂生命必修课,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是当代青年必备的生存技能和责任担当。它意味着在危难降临时,有能力从手足无措的旁观者,转变为争分夺秒的“第一响应人”,为生命赢得希望。


图为泰兴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指导成员们进行心肺复苏实操训练

追忆来时路,学习红色精神

历史的硝烟或许散去,但精神的丰碑永存。实践之旅的第三站,是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们在丹霞社区党总支书记刘艳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抗美援朝老兵、离休老干部鞠洪明奶奶家中。这位历经战火淬炼的老人,以她朴素而坚韧的话语,为年轻学子们翻开了一部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红色史诗。

鞠奶奶18岁便毅然入伍,将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革命事业。从淮海战役的硝烟到抗美援朝的冰河,她的足迹印刻在共和国诞生的壮阔征程上。作为卫生护疗班的一员,她在枪林弹雨中经历过无数生死时刻,“那时候啊,天上敌机像乌鸦一样黑压压地盘旋,轰炸声震得耳朵嗡嗡响”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鞠奶奶眼里闪烁着泪光。“地上全是炸弹坑,一个挨一个。物资缺得很,药品尤其金贵,冬天冷得刺骨……我那时候心里就一个念头: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肩上扛的就是保家卫国的天大的责任!再苦再难,豁出命去,也要把伤员抢下来,救活!”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 鞠奶奶平静的叙述,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客厅里鸦雀无声,成员们屏息凝神,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磅礴伟力与无私襟怀。临别之际,鞠奶奶语重心长地嘱托成员们:“孩子们,你们生在好时代,更要珍惜!一定要努力学习,长本事,增才干,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国家富强需要靠你们年轻一代去奋斗!”

全体成员与鞠奶奶的合影,定格下这个意义非凡的瞬间。成员们挺拔的身影与鞠奶奶坚毅的面容在镜头中定格,成为传承与希望的永恒画面。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希望的永恒交汇点。红色的基因在这一刻无声地流淌进年轻的血脉,爱国的情怀深深扎根心底。成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任,要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鞠奶奶讲抗战故事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与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和连接千家万户的“暖心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青年学子在服务社区、体察民情、学习技能、传承精神的过程中,极大地深化了对国情的认知,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综合能力,强化了时代担当。与此同时,社区也因青年活力的注入而焕发新机:网格工作增添了新视角,居民感受到了新关怀,安全防线增添了新力量,红色精神得到了新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思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