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佛山大学“渔”跃乡村实践团奔赴云浮市新兴县稔村镇坝塘村,开启一场集实地调研、科技实践于一体的“三下乡”之旅。团队聚焦当地渔业发展痛点与红色文化底蕴,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水体肥力监测设备落地实操,以科技赋能乡村渔业,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书写青春助农答卷。
▲图为云浮市新兴县稔村镇坝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调研先行:锚定渔业痛点,定向研发设备
在抵达坝塘村前,实践团已通过前期调研,深入摸清当地的渔业状况。作为养殖面积达745亩的“水产养殖专业村”,坝塘村虽依托“一村一品”构建了标准化养殖体系,但养殖户大多凭感觉养鱼,而极端天气后水体易恶化、鱼类缺氧,处理不及时便会造成经济损失 。
瞄准这一核心痛点,实践团技术组以坝塘村鱼塘为样本,历经一学期研发,打造出能实时监测水质的智能水体肥力监测设备。设备研发紧扣调研需求,兼顾水质关键参数覆盖与农户操作习惯适配,最终实现“精准监测、远程查看、智能预警”三重功能,为实践落地筑牢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养殖户讲养殖那些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实地调研的鱼塘。
实践落地:设备赋能养殖,手把手解难题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在坝塘村鱼塘开展设备实操教学,把技术转化为农户“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工具。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的智能水体肥力监测设备。
现场调试与讲解中,设备功能顺利实现:
1.多参数实时采集:借助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同步监测水的酸碱度、溶解固体含量、水温,数据实时显示在液晶屏,替代传统“凭感觉判断”模式;
2.远程便捷查看:设备连接无线模块后,数据自动上传云端,养殖户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掌握水质,老年农户无需频繁往返鱼塘;
3异常智能预警:水质数据超限时,手机自动接收报警,及时提示缺氧、水体恶化等风险,避免鱼类大量死亡。
更重要的是,通过设备参数,养殖户可以更好地把控饲料、肥料投放量,减少污染,助力守护坝塘村“青山绿水”生态底色。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下放设备采集云浮市新兴县稔村镇坝塘村鱼塘水体数据。
红色旅行: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助农初心
实践期间,实践团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走进兴育学校,参观中共新兴县委旧址。重温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1946年起,从这里一共走出了117位投身革命的群众与师生,红色精神始终激励着团队成员要以专业知识赋能乡村发展;“革命先辈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和我们用科技帮养殖户解难题的目标是相通的。”实践团成员感慨,红色故事让实践团成员更坚定“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共新兴县委旧址并发表感想。
未来展望:优化监测设备,助力渔业振兴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现了“调研找痛点、设备解难题”闭环,推动坝塘村养殖户从“凭经验养鱼”向“靠数据养鱼”转变。后续,实践团将依据农户反馈优化设备,增加监测指标,提升极端天气下数据稳定性;开展多场操作培训,确保养殖户能够熟练使用。
同时,团队计划将设备推广至云浮市其他渔业乡村,让科技红利覆盖更多“水产养殖专业村”,便民惠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科技动能,让青春在助力乡村发展中绽放更亮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相关领导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霍俊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