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一痕藏古韵 一镜一帧记非遗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胡润元 彭子珊 谢心怡)当晨光掠过南宁三街两巷的飞檐,那些凝结着岭南匠心的灰塑纹样,正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岁月故事。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的“塑忆邕韵队”的踏着晨光而来,用镜头与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上的灰塑遗存。这支曾深耕广州灰塑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并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团队,此次将目光投向南宁,只为在青砖黛瓦间,为非遗传承打捞更多鲜活注脚。
图为新会书院一处灰塑的细节 石诗琪供图
7月2日的南宁,暑气初升时,团队已在三街两巷入口处展开筹备。作为南宁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建筑群,这里的城隍庙、新会书院等古建,早已被队员们在前期文献中“锁定”。通过翻查《南宁古建名录》等资料,了解到这里藏着岭南灰塑的踪迹,但具体情况依然要亲自探索。当天,队员们对着地图反复推演,从历史背景、灰塑留存可能性到交通便利度,逐一筛选潜在调研点,最终圈定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博物馆,以及三街两巷周边的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为了让镜头更精准地捕捉灰塑之美,他们细化了视频脚本:屋檐拐角的灰塑要仰拍显气势,门楣上的纹样要侧拍露细节,连不同光线下的拍摄时长都做了标注。针对路人的采访提纲也颇具巧思——想从老人那里听灰塑的老故事,想问问年轻人是否见过这些“屋顶上的艺术”。
7月3日,调研正式启程。首站城隍庙的灰塑,便给了队员们惊喜。正门上方“龙凤呈祥”的灰塑虽经风雨,龙鳞的叠错、凤羽的舒展仍清晰可辨,色彩虽淡却风骨犹存。“对比寒假时的记录,除了个别地方稍褪色,整体完好,听说有专人定期打理呢。”队员谢心怡一边拍下阳光直射与阴天里的不同状态,一边记下发现。转战新会书院,景象却添了几分惋惜。一侧屋檐下的灰塑,因常年受雨水侵蚀,纹样已模糊,石灰层像老人皲裂的皮肤般剥落,还有深色霉点悄然蔓延。不远处的骑楼博物馆,灰塑模样与新会书院相近,同样难逃受潮的困扰,队员石诗琪举着相机轻叹:“这处的颜色掉了大半,边缘都裂了,得赶紧拍下来。”随机拦下的路人中,有人指着灰塑说“好看是好看,但不知道叫什么”,也有人坦言“住了几十年,从没留意过这些细节”,队员们默默记下——原来这门老手艺,离大众的认知还有不少距离。
图为城隍庙灰塑 谢心怡供图
7月4日,团队的脚步延伸至三街两巷周边。王阳明展览馆的廊檐下、水街老式民居的门楣上,都藏着灰塑的影子。一处民居门楣的简化灰塑,虽工艺不繁复,却能看出与新会书院灰塑技法的关联,队员们赶紧拍下它与周边斑驳墙壁的合影。只是这些灰塑像散落在街巷里的珍珠,民居、店铺、公共区域都有分布,却彼此相隔甚远,没能串成一串引人注目的项链。“要是能集中展示,大家或许更容易感受到它们的美。”队员们在笔记里写下这样的思考。
三天下来,130余张照片定格了十余处灰塑的模样,也记下了它们的喜与忧:城隍庙的妥善保存,印证了专业维护的力量;新会书院与骑楼的颓势,暴露了环境与保护的短板;三街两巷的零散分布,道出了传播的困境。“从广州到南宁,灰塑的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基因。” 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调研既是省级大创项目的阶段性实践,更是非遗保护 “从理论到行动” 的延伸。期待通过持续努力,让这些屋檐上的岭南记忆在专业保护与创新传播中,真正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的鲜活注脚。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塑忆邕韵队在城隍庙的合影 何江瑜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