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罗采玲 林佳丽)为响应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2025年7月8日至14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绿茵使者”青年突击队深入韶关乐昌市长来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乡村振兴核心议题,围绕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特色农产品助销赋能三大方向精准发力,通过扎实调研与创新实践,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图为团队集结合照 孙志恒 供图
一、非遗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
实践团将目光锁定乐昌市级非遗“过会”习俗的核心载体——鸡蛋糍。队员们深入传统工坊,系统记录从糯米蒸煮到手工捶打的完整工艺流程,为非遗技艺留存珍贵档案。同时,溯源至长来镇优质水稻种植区,实地考察原料生长环境,理解非遗与土地的深刻联结。
图为队员记录鸡蛋糍的制作工艺 黄舒琪 供图
为破解非遗“活化”难题,团队创新运用新媒体策划了一场直播。镜头前,队员们化身“文化推介官”,生动展示鸡蛋糍制作技艺,讲述“过会”文化故事,并同步推介长来辣椒酱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及自然风光。直播有效提升了非遗知名度,直接带动了相关农产品销售,探索出一条“技艺展示+文化传播+产品带货”的融合推广新路径,为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找到新坐标。
图为队员通过直播推介鸡蛋糍与农产品 孙志恒 供图
二、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在安口村,团队重点探索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模式。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对水稻、马蹄等主导产业进行细致调研,通过与农户、涉农企业面对面交流及问卷调查,收集产销数据、市场反馈及发展痛点,为后续精准营销策略制定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图为团队在安口村与涉农企业负责人交流农作物的产销现状 韩倩 供图
同时,深度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实地走访国立第三华侨中学遗址,与相关人员探讨如何在保护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活化利用,让尘封的红色历史转化为吸引游客的鲜活故事。团队还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莲蛙”生态种养基地,学习其生态循环、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和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有益借鉴。
图为团队在村使馆查阅资料 孙志恒 供图
三、青春助农,拓宽产销新渠道
聚焦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团队在和村深入调研“优质稻+马蹄”轮作模式及其他农产品产销现状。通过与村干部座谈、走访农业企业、深入农户家中访谈,团队系统梳理了当地在品牌建设滞后、资金支持不足、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弱(“靠天吃饭”)等方面面临的现实瓶颈,并详细了解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运作实效与提升空间。
图为队员在田间与农户交流水稻种植情况 梁俊健 供图
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助农行动。团队走进“韶关·乐昌优选助农直播间”,青年学子们热情洋溢地为陈友记辣椒酱、乐昌炮弹香芋面等特色农产品“代言”。凭借专业的外语优势、生动的讲解和真诚的互动,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直播间成交单量与互动点赞量均创该账号历史新高,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展现了青年智慧赋能乡村产业的实际成效。
图为团队在拍摄和村村宣传片 孙志恒 供图
四:爱心支教,播种希望之光
实践活动同期,团队在长来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爱心支教。精心设计了涵盖党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科学实验、国际文化、手工艺术等内容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课堂上注重启发互动与寓教于乐,有效激发了乡村学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图为义教结束团队与孩子们开展文艺汇演大合照 黄舒琪 供图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绿茵使者”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服务乡村。在非遗文化的创新保护与转化、农文旅融合路径的探索实践、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与助销增收等方面,均取得了扎实的调研成果和可见的实践成效。团队不仅为长来镇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更在实践中深刻体悟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专业知识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投身强国伟业的坚定信念与责任担当。绿茵使者的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以青春之我,绘就乡村之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晴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