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青心相伴,逐梦齿刻”实践团的旗帜,正沿着在第九师白杨市的社区、医院、广场的轨迹,铺展成一幅以青春书写担当的生动画卷。在带队教师郭超、刘家琦的引领下,这支朝气勃发的队伍以口腔健康为坐标,用护齿知识,让青春的身影与口腔关怀在九师街巷凝成暖心瞬间。
社区巡诊:让专业触达每一户人家
七月的晨光里,实践团的身影先后出现在新华路社区、东城社区、阿尔夏特社区的活动中心。没有繁复的仪式,队员们坐成一排,摊开宣传单页,准备好检查用具,便成了居民家门口的“口腔健康驿站”。成员们手持棉签,目光如炬地探查牙齿的细微病灶——那些藏在牙缝间的牙结石、釉质表面的浅龋痕迹、牙龈边缘的炎症信号,都在专业审视下无所遁形。
诊疗台旁,既有年长者捧着松动的牙齿询问养护之道,也有年轻人纠结于智齿生长的隐痛。面对不同诉求,团队以“医学原理+生活场景”的方式拆解答案:分析高糖饮食危害时,结合当地饮食习惯给出替代方案;讲解如何通过改良刷牙习惯预防龋齿,指导用牙线清理牙缝残留,并提醒定期洗牙维护牙周健康。诊疗间隙,带队教师也会加入交流,从专业角度补充建议,让居民收获更全面的护牙知识。
儿童涂氟:为乳牙穿上“隐形铠甲”
兵团第九师医院的诊室里,少了平日的严肃,多了几分童趣。“口腔健康也要从娃娃抓起”,实践团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的涂氟专场。成员们先仔细查看每颗小牙齿的状况,指着上面的窝沟解释:“这些小纹路容易藏食物残渣,涂氟就像给它们加层保护膜,能够预防蛀牙。”
操作时,实践团成员们先用棉花把牙齿擦干,再拿小毛刷蘸上氟剂,轻轻往牙面上涂,凉凉的一层,很快就凝住了。有孩子紧张得攥着家长的手,成员李瑞萌就放慢动作,拿个卡通牙模比划:“你看,就像给玩具刷一层保护漆,不疼的。”孩子的睫毛颤了颤,慢慢松开了紧抿的嘴唇。
结束后,其他成员特意叮嘱孩子们:“半小时内不能喝水吃东西,让这层‘防护衣’好好粘在牙上,才能牢牢地守住阵地。”一上午的时间,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蹦跳着走出诊室,家长们笑着说这办法实在——简单又能帮孩子护好牙。
广场调研:探寻当地居民口腔问题的真实情况
白杨市九师广场的树荫下,调研问卷在居民手中传递,更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生长出温度。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当地居民普遍受哪些口腔问题困扰?在护齿知识体系中存在哪些认知空白?口腔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现状如何?答案藏在老人“镶牙太贵”的叹息里,藏在母亲“孩子蛀牙了才想起检查”的懊悔中,也藏在年轻人“想做矫正却不知选哪种方式”的犹豫间。
成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口腔问题,将零散的需求梳理成清晰的脉络。两位老师适时点拨调研方向,围绕口腔健康的主题,将数据从“认知-行为-需求”三个维度进行精准提炼,让这场口腔调研的信息收集,成为连接医学资源与基层需求的桥梁。那些笔尖流淌的文字,终将转化为更精准的健康服务方案,让专业供给真正对接民生所需,让口腔知识循着需求的脉络扎根落地,化作守护健康的实用指南。
从社区诊室到医院口腔科,从科普课堂到广场问卷,“青心相伴,逐梦齿刻”实践团的九师之行,以口腔健康为切口,书写着医学学子的青年担当。在郭超、刘家琦两位老师的引领下,这支团队用专业知识消解距离,用耐心传递温度,让“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在每一次检查、每一句叮嘱、每一份问卷中,落地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当实践团的旗帜迎着晚风收起,队员们的行囊里,盛满的是儿童涂氟中积累的实操经验,是护齿科普里沉淀的青春成长,更是让青春理想在实践中愈发清晰的前行方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庆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