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城学院文传学院"青耕者"实践团用青春之声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
7月12日,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青耕者"实践团走进高新青年公寓二号苑社区,开展"弘扬先烈爱国志,砥砺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红色课堂"的创新形式,20余名社区儿童在诗、歌、故事与手工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长征精神在童心中绽放新时代光芒。
诗韵课堂:在平仄中触摸历史温度
"红军不怕远征难——"清晨的社区活动室传来稚嫩而坚定的诵读声。实践团成员以《七律·长征》为"红色密码",通过"诗句拼图""长征地图填色"等互动游戏,带领孩子们解码"五岭逶迤腾细浪"背后的地理奇迹。当问到"只等闲"的含义时,三年级学生小林抢答:"就像我们跳绳比赛,摔倒了也要笑着跳完!"
故事剧场:用童言童语诠释信仰力量
下午的红色宣讲过程中。成员们用《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无私奉献的故事深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孩子。老班长临终前的那句"别浪费"让现场鸦雀无声;互动环节,孩子们化身“小红军战士”踊跃回答问题。7岁的朵朵在日记本上画下感想:"我要当现代小红丫,帮老师抱作业!"
指尖传承:五角星里的精神密码
"对角折要像红军过雪山一样认真!"手工环节中,实践团将折纸步骤融入长征元素。孩子们用鎏金红纸制作的五角星,在阳光下组成"童心向党"的图案。随后的"时空信箱"活动收集到23封"给红军叔叔的信",有孩子写道:"你们吃的皮带真难咬,我以后绝不浪费粮食。"
家校共育:红色教育的双向奔赴
活动特别设置"亲子共学时段",家长与孩子合作完成"长征路线拼图"。一位父亲在反馈表上写道:"孩子晚上主动给我讲飞夺泸定桥,这种教育比说教深刻百倍。"实践团创新的"1+N"模式(1个主题+N种呈现方式)获得社区高度认可。
据悉,本次活是文学与传媒学院"三下乡"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后续将整理活动照片、视频及反馈意见,形成总结报告,进一步扩大红色教育的影响力。"我们不仅要播种红色记忆,更要培育传承的土壤。"队长张同学如是说。在少年们清澈的目光里,那颗名为"信仰"的种子正破土而生。
撰文 | 梁娜
图片 | 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青耕者"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