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邢千娇 苏菲)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音逐梦,语通未来”推普先行者社会实践队于8月1日至7日赴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开展实践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实践队员们一步步走进村民心中,用切实可行的活动推广普通话,温暖老乡的心。老庵寺村宁静悠然,但处于大山,村民与外界的连接被时间隔断,队员们全心全意,在有限的时间中为老庵寺村民留下更多的快乐与意义。
普语播撒乡村间,差异推广促心连
实践队走访村民并组织填写普通话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发现儿童的普通话学习主要依托学校,多数具备基础表达能力,但受陕南方言影响,存在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问题,对部分事物仍用方言称谓(如称土豆为“洋芋”),而老人大多不懂普通话,交流以方言为主,针对现状,实践队制定差异化推普方案。
普通话架桥向未来,手机收心向成长
实践队开展儿童推普活动通过发音纠正、绕口令、诗歌朗诵等形式提升普通话表达规范性;结合毛笔字、猜字谜等趣味活动增强普通话学习的吸引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教孩子们书写毛笔字宋思甜供图
此外,在活动中,实践队了解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和农村娱乐设施匮乏,手机成为孩子们“沉默的玩伴”,未成年沉迷手机现象普遍,实践队从思想引导入手,组织专题讲座向孩子们宣讲普通话的作用同时强调沉迷手机的危害,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为进一步推动孩子们从“认知危害”向“主动改变”转变。实践队组织了“丢手绢”“猫抓老鼠”“老鹰捉小鸡”河滩郊游等游戏与活动,用真实的陪伴来代替孩子们的落寞。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宋思甜供图
“空巢”不空心 推普送暖润人心
考虑到老人对方言的情感认同与依赖,队员以方言拉家常切入,营造“自家人教自家人”氛围,弱化“改变”、强化“补充”,采用“方言释义+普通话示范”模式,鼓励轻松尝试。
“十二点太阳差不多是在头顶,不过还是有点偏东。”罗奶奶指着远处的天讲到,仰天发呆是罗奶奶一天中主要的状态。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实践队伍发现由于城市化加快,劳动力外流,村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罗奶奶对太阳一天所处位置的准确把描述露出不由言说的孤独,就这样落寞地丈量着那些等待子女归来日子。
实践队由此意识到不仅要推普,更要送暖,于是实践队为老人们送去些基本的生活物资,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院落、清洗衣物。同时老人们与队员们从最初的贫困村聊到近些年老庵寺村的发展,其中几位爷爷讲述他们是如何搭建桥梁、建筑新屋,在交谈中实践队真切地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肌理——它不再是冰冷的脱贫数字,而是切实展现在老人脸上舒展的笑容。
图为团队成员为年迈的李奶奶打扫住处 苏菲供图
推普赋能木耳产业,校村携手共兴乡村
队伍采访村支书了解到当地木耳产业发达、乡村旅游及推普需求,将推普与木耳产业结合,通过提升农户普通话沟通能力,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在采访村支书的过程中,基层领导的踏实肯干,将人民放在心中第一位的表现令实践队员们敬佩。最后西安工业大学与老庵寺村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校村联动,让知识扎根乡土,用实践赋能成长。
此次实践以“人人讲好普通话”为主线,关爱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为群众送去温暖。未来,实践队将不忘初心,持续在推普大道上行稳致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思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