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学子黄河岸边青春行:赓续传承红色薪火 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2 17: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晨濛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赵晨濛)7月24日-3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省绥德县黄河流域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山西石楼、陕西绥德等基层一线,挥洒青春汗水,与村干部促膝座谈,同村民并肩劳作,在田间地头、村口巷陌间,探寻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生动密码,传承黄河路上的红色精神,用专业特长赋能乡村振兴,以奋进姿态献礼新时代。

山西石楼:多点开花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7月24日-27日,实践队深入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6个乡镇的12个村庄开展调研,与村干部座谈,同村民劳作,全方位了解黄河流域“三农”发展动态。

在石楼县小蒜镇孙家庄村,实践队员参观了130亩辣椒种植基地这一“致富引擎”,通过走访调研深入探究了生产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辣椒产业链的建设情况。在泊河村,实践队员重点调研了村庄生态宜居建设情况,队员们发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厕所改造、河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让村庄告别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旧貌,当年落后贫瘠的村庄早已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蜕变。

图为实践队员在农户家中进行调研

当实践队员们走进灵泉镇车家坡村的“有机小米研学基地”,“党建引领赋能产业发展”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成为当地致富的“金钥匙”,带动61户脱贫户年增收20万元,走出了“产业路”与“合作路”。

在罗村镇沙窑村,实践队员们当起了“产业调研员”,参观了当地建设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35座果蔬大棚,深入调研了“支部+合作社+脱贫户”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的密码,就藏在这些制度设计的细节里——从合同条款的环保约束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践,让乡村发展既有章法又有活力”,指导老师张蚌蚌感叹道。

图为留村革命教育纪念馆《沁园春·雪》展览墙

探访薛家河镇:高粱地里长出产业振兴 “绥德样本”

7月29日-30日,实践队走进陕西省绥德县薛家河镇朱麻硷、薛家河、薛家坪、周家桥、雷家坪等5个村庄展开深入调研,聚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标准农田改造,创新经营模式激活撂荒地的模式探究,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绥德样本”。

薛家河镇推出高粱“三三制”经营种植模式,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队员庄立鑫蹲在梯田边,向正在播种的村民请教:“您家的地以前是零散坡地,改造成梯田后,耕种效率提高多少?”村民算了笔账:“以前种5亩地要3个人干3天,现在用拖拉机,1个人1天就搞定!”庄立鑫在问卷上重重写下:“坡改梯不仅是土地的整合,更是农民劳动强度的‘减负’。”“坡改梯”让小块坡洼地和撂荒地变成了“渠相连、路成网”的宽幅梯田,为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队与薛家河镇党委书记、镇长、村支书代表等展开座谈交流

在薛家河镇政府,实践队员们与镇党委书记、镇长、村支书代表等展开座谈,在座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党建引领是薛家河镇高粱产业破局发展的关键,镇党委牵头组建高粱产业联合党支部,构建“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解决了人心散、资源散、市场散的难题。实践队员们先后参观了薛家河镇高粱精深加工基地、高粱烘干仓储基地以及万亩有机高粱试验示范基地,看到高粱经过精深加工,变成高粱米、高粱馍丁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黄土塬上结“共富果”。

图为实践队员庄立鑫在向农户调研

薛家河镇以党建为笔、改革为墨,在黄土沟壑间书写了“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的精彩篇章,也让实践队员们看到了理论在广袤乡村落地开花的巨大潜力,更深感未来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青年一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红色足迹寻初心:从革命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

7月31日,实践队前往绥德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先后走访了绥德革命纪念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和郝家桥习仲勋故居,缅怀先烈功绩,汲取奋进力量。

在绥德革命纪念馆,丰富的展品和史料展现了李子洲播撒革命火种、刘玉厚带领乡亲垦荒等场景。队员们深受震撼,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在郝家桥习仲勋故居,队员们了解到习仲勋同志深入群众、推动大生产运动的事迹,被他的群众情怀和工作方法所打动。

图为实践队在绥德革命纪念馆

图为实践队在郝家桥参观学习

队员们表示,此次红色之旅让他们明白红色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李子洲的“播火”精神、刘玉厚的“实干”劲头以及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群众情怀,都将激励他们在未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扎根实践,勇担责任。

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刻感悟着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与红色传承的深刻印记。从石楼县辣椒基地的翠绿生机、薛家河镇高粱梯田的壮阔景象,到绥德革命纪念馆的珍贵史料、郝家桥旧址的红色印记,每一步都定格着发展的活力与精神的厚度。它们串联起黄河两岸的振兴之路与红色足迹,让更多人透过镜头领略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感受红色精神跨越时空的力量,让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中的实干劲头与信仰之光广泛传扬。(通讯员:赵晨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晨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