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李雨遥、张雨欣、马佳逸)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溯源抗战路 赤子爱国心”社会实践团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线,于7月12日起在沈阳北大营营房旧址、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等四大抗战遗址等地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史料考证、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化对历史的认知,结合专业特点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参观北大营营房旧址时合照
7月12日上午,实践团集体前往北大营营房旧址。成员们被分为三组对遗址进行系统考察,重点记录青砖墙体上弹痕的分布状态。而通过测量发现,这与史料记载的日军主攻方向一致,直观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战斗的激烈程度。
遗址陈列馆内,《北大营驻军布防图》引发成员们的深入研究。大家将图中信息与日军同期布防标准资料进行对比,对当时守军的防御准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指导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引导成员讨论“装备差距下的防御智慧”,现场展开了近30分钟的激烈讨论。
团队成员与游客互动频繁。成员小王向一位中年游客询问观感,对方坦言:“触摸着每平方米3到4个的弹痕,才真正理解了祖辈口中‘炮火纷飞’的分量,带孩子来就是想让历史可感可知。”一位老者也点赞团队的细节考据:“年轻人抠这些数据,比空喊口号实在,要是能做成讲解牌,能让更多人看懂历史细节。
在沉浸式体验了VR区的活动后,为了更加深入、广泛的了解,团队召开了分享会。成员们结合体验感受,提出“将VR技术与红色教育结合”的具体构想:计划以北大营历史为背景,制作包含“历史场景重现”“角色任务互动”“知识问答闯关”三个模块的教育内容,而且目前已经完成模块框架设计,拟联合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师生推进技术实现。
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的法庭复原区域,成员们对审判长席、公诉人席、辩护人席及旁听席的陈设进行细致观察。经测量,审判长席木质桌面有一处直径约2厘米的轻微凹陷,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才了解到这是1956年审判期间书记员长期用笔记录形成的历史痕迹;同时团队成员还发现旁听席前排座椅的磨损程度明显高于后排,扶手处的包浆厚度是后排的1.5倍,这也印证了当年群众旁听的热情。
图为实践团参观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
《日本战犯认罪书》展区前,大家对着12份原件反复比对。“你看这前5页,涂改得厉害,从第6页开始突然工整了——这肯定是心理防线崩溃了!”小王指着一份供述材料分析。更有意思的是基层军官与军政要员的差异:前者每篇平均提10处具体暴行,后者总说“参与决策”“执行命令”。这些发现被密密麻麻记在实践日志里,成了“正义审判”专题研讨的鲜活素材。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的回廊里,团队指导教师李教授接受了采访。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用“实地测量+细节考据”的方式开展实践时,他指着学生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这些弹痕的密度、桌椅的磨损、文件的褶皱,都是会说话的证据。比如审判庭那处凹陷,学生们测算出‘每平方厘米对应3次书写’,这种具象的数字,比课本里‘书记员认真记录’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正义审判的分量。”
由此,实践团针对“正义审判的当代意义”组织专题研讨。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提出建立“校园反战宣讲团”的实施计划:第一阶段梳理审判史料形成宣讲素材,第二阶段制作多媒体宣讲课件,第三阶段在各年级开展巡回宣讲。这些计划目前已完成首批25份审判档案的整理,确定了“法律正义”“和平守护”等6个宣讲主题。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复原的“秘密联络点”场景中,成员们依次查看炕洞、墙缝、家具夹层等文件藏匿处,通过模拟操作发现墙缝仅能容纳3张A4纸厚度的文件,且取出时还容易发出声响,让人切身感受到当年地下工作者在严密监控下开展工作的艰难。
为了让成员们亲身感受地下工作复杂艰险,深刻领悟先辈智慧与奉献,团队还进行了密码本翻译互动环节,成员们分成三组进行破译竞赛。各组借助提供的密码本和对照表,尝试解读“速组织农民抗日自卫军”等历史电文。小李所在的小组通过分工协作——2人识别符号、2人核对字典、1人校验语境,最终以20分钟的成绩率先完成破译,这一过程让大家在“解码”中触摸历史温度,更读懂了先辈们传递情报时,于刀尖行走的无畏与智慧,把红色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在每个人心间 。
采访老讲解员时,一个个细节让人动容:省委书记罗登贤的公文包夹层能藏50份传单,地下交通员“分段传递”文件降低风险……这些都被写进《中共满洲省委的地下斗争》报告,成了史料的生动补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最后,实践团来到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在遗址现场,成员们对红砖墙上的刻痕进行拓印记录,共识别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国旗图案,更加印证了战俘们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陈列馆内,根据采访他们了解到,英国战俘乔治·阿斯普的日记中记载了1944年冬季中国百姓通过铁丝网传递食物的细节:“一个热窝头从铁丝网缝隙递进来,我们四个战俘分着吃,中国人用手比画‘要活着’”。成员们结合馆内档案进一步考证,梳理出1943年至1945年间当地百姓救助战俘的具体案例,这些数据也被成们纳入实践报告的“国际反法西斯协作”章节。
图为实践团参观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返程途中,成员们交流四天的实践收获,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东北抗战历史的系统认知,更积累了史料研究、实地调研的实践经验。大家表示将通过主题宣讲、文创设计、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转化实践成果,目前已完成2期宣讲提纲和8件文创产品草图设计,计划在新学期初正式启动相关工作。
此次参观抗战遗址,实践团成员们在历史中汲取了养分,坚定了理想信念。他们将带着这份对历史的铭记,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