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绣制拥军深情
——“青耘平山,红韵薪传”乡村振兴实践团专访北庄布鞋非遗传承人王亚梅
近日,燕山大学“青耘平山,红韵薪传”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庄村,专访北庄布鞋非遗传承人王亚梅。
在战争时期,北庄村的妇女们围坐在昏暗的油灯旁纳鞋底、缝鞋面,她们以昼夜不息的劳作,将“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纳进战士们的军鞋里。时光流转,精神长存。当年解军需之急的“拥军鞋”,如今化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北庄大地上踏出共同富裕的铿锵足音。
2021年,王亚梅深入回信精神,第一个行动起来返乡创业。王亚梅饱含深情地说:“我从小听村里的老人讲,抗战时期全村妇女点灯熬夜给八路军做布鞋,那时候的北庄人秉持着‘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支援前线。现在村子脱贫了,但很多婶子大娘还是闲在家里,我就想能不能把这门老手艺捡起来,既传承红色精神,又能帮大家增收。所以我就回来了,尽管这条路很难,但是这个手艺不能丢,这份精神更不能忘!”
实践团成员采访返乡青年王亚梅
王亚梅讲述返乡创业故事
从寻找手艺人到建设手工坊,从鞋样设计到鞋底针法,王亚梅力图精益求精,将布鞋做到更好。如今的北庄布鞋,既延续着拥军鞋里那份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更在设计上推陈出新,融入现代元素,让这门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焕发出别样光彩。
实践团成员与王亚梅合影
“今天听了返乡青年王亚梅创业的故事,我们备受鼓舞。这一针一线,皆是对革命传统的当代注解与生动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会把这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实践团成员张子腾激动地说。从支援前线的拥军鞋到乡村振兴的新载体,北庄布鞋的华丽转身印证着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传承红色非遗既要守正,更需创新。
实践团成员与王亚梅合影
一双布鞋,针脚里藏着岁月的温度,鞋面上印着时代的印记。未来,实践团将满怀热忱,扎根北庄热土,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让老布鞋走出大山、走进生活,让非遗传承在创新中绵延不息,这便是他们对这片土地与手艺最真挚的承诺。
文案:黄慧方 张子达
图片:丁炫羽 杜心如
审核:雷霆 杨峥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子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