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航·文化铸魂——东北农业大学科文融“徽”青年行社会实践团解码六尺巷历史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11 14: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一涵   阅读 9.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潘一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要坚定文化自信。安徽作为文化资源富集的大省,积淀着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桐城六尺巷所蕴含的 “和为贵” 理念传承千年,既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映照。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10月17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在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在此背景下,科文融“徽”青年行实践团追随总书记的脚步展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继科技创新板块后,探寻文化美德传承与基层治理新路径,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全方位增强文化自信,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铺就坚实道路。

▲图为科文融“徽”青年行社会实践团在桐城六尺巷前合照


前期准备——理论学习与培训

2025年7月23日,团队成员通过腾讯会议,集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内容,确保成员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点与精神实质,为后期宣讲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同时,科文融 “徽” 青年行实践团开展了宣讲技巧培训,涵盖六尺巷历史文化讲述解读、与群众互动交流方法,提升成员的宣讲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线上培训


中期探索——桐城六尺巷实践、西苑社区采访

2025年7月25日,科文融“徽”青年行社会实践团团队成员按总书记路线参观桐城六尺巷,深入挖掘六尺巷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美德。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古巷遗址、查阅地方志文献,系统梳理了六尺巷从家族邻里纠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提炼出 “礼让修身、德治化人、和谐共生” 的核心精神内核。团队成员发现,张英家族 “清慎勤” 的家风家训、巷内留存的碑刻楹联,均折射出儒家 “礼治” 思想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地的乡规民约与社区自治实践。

▲图为六尺巷口的山石上刻有张英的“让墙诗”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张氏家族历史讲解


2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西苑社区探究“六尺巷工作法”的深刻内涵,了解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西苑社区作为践行 “六尺巷工作法” 的典型示范区域,在总书记考察后,进一步深化了对传统 “礼让、和为贵” 文化的挖掘与运用。社区以 “六尺巷工作法” 为核心,构建起一套 “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居民自治、多元共治” 的基层治理体系。在理论层面,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基层治理融合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明晰 “六尺巷工作法” 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图为西苑社区


▲图为实践团采访“六尺巷工作法”的具体内涵


后期交流——理论延伸

科文融 “徽” 青年行实践团深入桐城六尺巷周边社区、学校,开展 “传承六尺巷历史智慧,弘扬基层治理新经验” 主题宣讲活动。活动以六尺巷 “礼让、和谐、共治” 的历史文化精髓为核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情景模拟展演等形式,向广大群众生动展现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与现代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引导群众感悟历史智慧对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启示。​在社区宣讲现场,实践团成员以 “六尺巷工作法” 在西苑社区等典型区域的成功实践为案例,详细解读 “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居民自治、多元共治” 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播放纪录片、展示图文展板等方式,将六尺巷文化如何转化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基层治理力量娓娓道来,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文化赋能现代治理的浓厚兴趣。

▲图为实践团在当地社区进行宣讲学习


此次实践,科文融“徽”青年行实践团深入学习了总书记在桐城考察时关于传统文化与美德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践活动,增强对文化美德传承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提升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促进当地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知与交流,理解文化自信的现实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一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