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组建“语润云岭·推普筑梦”实践团队,于2025年暑期赴云南省南华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推普进校园、推普进工坊两大板块,将普通话推广与青少年文化素养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助力当地青少年语言能力提升和彝绣产业持续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动力。
一、推普进校园:文化共育,语言筑梦
东南大学推普实践团队跨越山河,走进云南南华民族中学,以书香为媒,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共赏樊锦诗院长扎根大漠的动人故事,让敦煌的坚守精神在云岭少年的心中悄然生根。
“敦煌精神润云岭·文化共读育新人”共读活动
首场推普活动在南华民族中学至善科技馆拉开帷幕。东南大学青年学子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樊锦诗院长扎根敦煌五十余年的故事,围绕“樊锦诗绘梦守敦煌”“一画一窟一千年”等五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东南大学张梦彦同学以《我心归处是敦煌》为线索,通过“樊锦诗绘梦守敦煌”专题共读,分享书中樊锦诗从江南闺秀到“敦煌女儿”的蜕变;
东南大学洪璇同学则聚焦于莫高窟建筑与壁画的艺术价值,用“一画一窟一千年”可视化课件解读文化密码,与学子共赏艺术殿堂等。
当听到樊锦诗这位江南女子为了守护洞窟,在漫天黄沙中坚持科研时,许多南华学生眼中泛起了泪光。听完分享后,南华民中的学子从云南本土文化视角,畅谈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来自彝族的鲁倩影同学分享道:“我们彝族的文化也需要这样的守护者,我要学好普通话,未来把彝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云岭少年书,千年洞窟回响”文化对话活动
接着,两地学子开展了“云岭少年书,千年洞窟回响”文化对话活动。南华民族中学的学生们专注地在印有东南大学标志的特制明信片上誊写《我心归处是敦煌》中的经典语句。
文化在对话中交融,精神在碰撞中升华。两地学子以“莫高与马帮”为引,共话中华文明的团结与坚韧。明信片上,少年们执笔写下对传统的敬意;有同学谈到,无论是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往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无论是敦煌的莫高精神,还是云南的马帮精神,都值得代代相传。
活动临近尾声时,同学们在明信片上写下充满自己感悟的明信片。这些承载着青春思考的卡片,饱含着“虽隔千里,文化同心”的美好愿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之心是相通的。
齐诵敦煌,争做中华文化传承者
“齐诵敦煌”活动为系列共读画上圆满句号。伴随着悠扬的敦煌古乐,十余名南华民族中学的学生用铿锵有力的普通话朗诵《敦煌的守望者》诗篇。诵读声中,铿锵的《敦煌的守望者》穿透时空——“守护的不只是洞窟,更是文明的火种”。诵读声在校园上空回荡,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
这场跨越山河的相遇,让敦煌的风吹进云岭,让民族的语言汇成共鸣。在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文化互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动力。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年轻的心中,生长出更深远的力量。
二、推普进工坊:语言赋能,产业振兴
东南大学推普团队深入云南省南华县彝绣产业一线,开展“推普进工坊”专项活动。推普团队与绣娘们围坐交流,深入了解她们在彝绣产品推广中遇到的语言障碍。通过“一对一”辅导形式,重点帮助绣娘们掌握彝绣介绍、产品特色等实用场景的表达技巧。
通过逐句指导和反复练习,绣娘们的普通话发音得到显著改善。团队成员与绣娘们共同演绎《绣娘的歌谣》作品,以饱满的发音、真切的感情,展现语言文化的交融之美。
当合诵声响彻工坊,这是文化共鸣的媒介,也是文化力量的彰显。
《绣娘的歌谣》中写道:“蝴蝶要绣七层彩,最底下那层,垫着祖先走过的路。”这句诗点明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推普团队用语言为彝绣搭建“现代桥梁”,而绣娘们则以技艺向青年传递文化之根。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实践,更是“推普筑梦”工程的创新探索。
校园中,敦煌文化成为普通话学习的桥梁;
工坊里,语言赋能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每一句标准的普通话,都是连接城乡的纽带;
每一次文化的对话,都是凝聚共识的契机。
东南大学推普团队在云岭大地上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未来,东南大学团队将继续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东大智慧”和“东大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