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青春正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英雄铸丹心,嗣同照汗青”爱国主义实践去到了湖南省谭嗣同故居和湘南纪念馆,用三场“接地气”的实践行动,破解红色传承的“落地难题”,让爱国精神在互动中升温、在实践中扎根。
行动一:走进英雄故居,讲故事承担当。
在讲解员的带领之下,实践团一分队队员们来到谭嗣同故居“大夫第”,参观了故居内保存完好的书房、卧室及生活用品展区。泛黄的书信手稿、古朴的文房四宝、承载历史记忆的旧物,无声地诉说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人生。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解,不时驻足沉思,深刻感受着这位近代维新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觉醒而不懈奋斗的赤诚之心。之后又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英烈精神”展开热烈讨论“。
▲图为成员参观谭嗣同故居
经过一番讨论和经验总结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浏阳市童悦家幼儿园大班授课,队员们采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建筑图片和Q版人物为切入点,用童趣化的语言展开讲解,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能初步学习。幼儿园的老师表示,“将谭嗣同故居文化引入幼儿教育,用“建筑讲故事”的方式很好的拉近历史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爱国主义文化。”故居是历史的见证者,里面的一砖一瓦都沉淀着爱国精神。
▲图为成员为童悦家幼儿园孩子们授课
实践团队员们探索出的“以历史场景具象化”的幼儿爱国启蒙新路径,解决了低龄段红色教育“讲不清、记不住、难共鸣”的问题,成果也被供幼教机构参考使用,希望孩子们通过了解故居,不仅认识一座老房子,更能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后续,实践团还将继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用更生动的形式让爱国精神走进更多青少年的生活。
行动二:农科生与革命历史的“双向奔赴”
实践团二分队来到了湘南起义纪念馆。活动中,队员们仔细观察起义军用过的步枪,草鞋和文献资料,结合八一农大学科特色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开展交流,聚焦起义中“土地革命”、“军民开荒生产”和“农具改良”等与农业相关的史实,梳理出“自力更生”、“科技兴农”和“扎根基层”三大精神内核与农科专业的连接点,其中的四名成员还初步调研了当地1-2个特色农业合作社,了解了农户的具体需求,将其技术瓶颈、销售问题等记录下来。
▲图为成员参观湘南纪念馆雕塑
看到了起义军用简陋工具开荒生产,让成员们理解了”扎根土地“的真谛。学农技,最终是要让技术“长”在农民的地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才是传承!后续,团队计划调研的农业需求带回学校,尝试对接相关的老师或科研团队,探索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行动三:做红色文化的“青春传声筒”
在活动最后,团队成员提倡在两地设置“小小历史讲解员”故居体验角和“我想对革命先辈说…”纪念馆留言墙,吸引游客参与。同时在多个平台运营实践团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多条短视频(如“30秒看懂谭嗣同书房与幼儿教育的奇妙连接”)助力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目前,留言墙收到不同年龄层游客多条留言,数名小朋友积极尝试“小小讲解员”,线上的反馈也甚好,让实践成果从“团队记录”变为了“共享资源”。
▲图为成员在谭嗣同故居合影
实践不止步,传承正青春。此次谭嗣同故居的拜访和湘南纪念馆之行,是实践团队“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实地学习与授课,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更学会了将知识学以致用,用实际行动践行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八一学子爱国主义实践团将秉持初心,让青春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路上,绽放最赤诚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葛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