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吴嘉辰 王雪晴 王夏楠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镇,正式启动以“太平湖及周边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服务系统演进与耦合协调关系”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响应二十届三中全会中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要求,实践团成员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太平湖地处太平湖镇,水域面积达88.6平方公里,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节点和皖南山地湖泊的典型代表,在生态保护与旅游、渔业等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为湖泊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座谈会——聚焦太平湖振兴与生态
实践团首站来到太平湖镇人民政府,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座谈会上,镇政府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太平湖近年来的“绿色蜕变”历程。“我们探索出的茶光互补模式,让光伏板与茶园实现了协同生长,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效益。”一位工作人员举例道,“竹笋产业通过深加工,也实现了从‘绿’到‘金’的转变,附加值大幅提升。”这些生动案例清晰展现了太平湖镇生态转型的具体路径。实践团成员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就“如何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一核心问题与工作人员展开热烈讨论。“生态价值的转化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既要保护好生态本底,又要探索可持续的产业融合模式。”实践团一位成员提出看法。双方还就调研日程安排、成员食宿等细节进行了沟通对接,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团在太平湖镇政府与工作人员交流。尹安琦 供图
问卷调研——悉当地产业结构
当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太平湖镇广阳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交流,倾听村庄生态治理的“土地故事”。“这片农田以前种的是普通作物,现在改种了生态茶,不仅更环保,收入也提高了。”村支书指着远处的茶园介绍道,“那边的坡地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灌溉水渠也进行了改造,既节约了用水又减少了污染。”话语间充满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为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实践团成员分成若干小组,走进村民家中进行走访调研。“这几年湖里的水越来越清了,来钓鱼的游客多了不少,村里开起了好几家农家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李大叔笑着说。另一位村民王阿姨也表示:“现在种庄稼都少用化肥了,收的粮食更受市场欢迎价格也卖得好。”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村民的讲述,手中的调查问卷不仅收集了农用地现状、生态治理参与度等数据,更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生态保护的建议。
图为实践团与村干部展开交流。尹安琦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调查收集农户意见。尹安琦 供图
当晚,实践团召开总结会,队员们在灯光下仔细梳理当天的调研笔记,将从政府获得的宏观规划信息与村民的微观体验相结合,逐步勾勒出太平湖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整体图景。实践团负责人表示,第一天的调研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太平湖镇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的“双向奔赴”。接下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些鲜活的素材继续深入调研,计划走访当地企业、景区和更多村庄,进一步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为太平湖镇的绿色发展贡献专业智慧,让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协同发展中更加灵动鲜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嘉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