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三下乡“青衿传薪”实践队走进邵阳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一场与挑花阿婆的相遇,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瑶寨村民骨子里的淳朴与热情。
午后,队员们沿村调研瑶族挑花技艺,见一位阿婆正坐在自家门前的木凳上,指尖捻着五彩丝线,在黑色土布上娴熟穿梭,正是当地标志性的挑花技艺。
队员们上前说明调研来意,阿婆立刻放下针线,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笑着招呼:“快进屋坐。”进屋后,队员们拿出调查问卷,询问挑花服饰的纹样寓意与制作工艺。阿婆听得仔细,拿起手边的绣品边比划边讲解。当被问及服饰细节时,她忽然起身,从里屋一个古朴的木箱中,捧出一套干净的挑花服饰——袖口缀着缠枝花纹,靛蓝底色上的彩线在光下流转,针脚细密精巧。“这是我给儿媳妇做的”。阿婆抚摸着服饰上的花纹,眼里满是骄傲。
得知队员们想更直观地了解服饰细节,阿婆主动提议:“穿起来看才好看!”她亲手为队员披上那凝聚心血的衣裳。老人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此刻却异常灵巧,整理衣襟、轻束腰带、再稳稳戴上头饰,动作轻柔如风抚过山间新叶。针线穿梭所织就的,早已远不止眼前这件华服,更是在那民族血脉深处悄然延伸,无声连接起瑶汉情谊的温暖长线。身着瑶族盛装的年轻学子与阿婆并肩而立,光影定格,瞬间成为两代人、两族心相印的永恒见证。
访谈结束时,队员贺同学深情感慨:“阿婆捧出的热情,真像她手中的挑花,每一针都穿引着滚烫的真心。”这场不期而遇的温暖,不仅为实践队揭开了瑶族服饰文化瑰丽的一角,更让年轻的心灵触摸到了瑶寨如大山般厚重、如清泉般澄澈的纯粹善意。
临别时回望,阿婆门前身影与静卧的绣品渐渐融入苍莽山色。针线无言,却在布帛上绣出瑶家永不枯竭的情感泉源——那针针线线所绣出的,正是瑶家儿女代代相传、对生活永不枯竭的挚爱,以及向世界敞开的滚烫胸怀。这无声的刺绣语言,早已超越了服饰之美,成为古老民族在时光长河中以心传心的永恒密码。
撰文 | 陈佳彤
供图 | 熊翰文
审核 | 吴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家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