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泰院学子创新实践:诗词融合航天科普 点燃社区儿童文化热情

发布时间:2025-08-09 15: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慧欣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通讯员李慧欣 梁堂玲)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美蠡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文化实践活动。他们巧妙地将经典诗词教学与现代航天科技知识、趣味互动游戏相结合,成功激发了社区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展现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

沉浸体验:地理意象激活诗词感悟

活动现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浪淘沙》成为开启文化之旅的钥匙。实践团队并未局限于传统诵读,而是精心设计沉浸式教学环节。“九曲黄河”跃然眼前。在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时,团队成员利用高清图片和动态影像,生动展示了黄河的地理特征与磅礴气势。孩子们通过视觉直观感受了这条“母亲河”的蜿蜒曲折与泥沙滚滚。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黄河岸边…”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尝试通过想象“聆听”黄河的奔腾之声,“感受”历史的厚重气息。这一独特体验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踊跃发言,描绘心中的黄河景象。

课堂深入诗词内核。团队成员结合刘禹锡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引导孩子们理解诗句背后蕴含的乐观豁达精神。“面对困境,你会怎么做?”的开放性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孩子们在思考与表达中,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更体会到古典文学承载的情感与智慧,无形中增强了对当下生活的认知。

图为暑期实践团队成员为社区孩子们授课 梁堂玲供图

跨界融合:古典浪漫对接星辰大海

让诗词“活”起来,并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本次实践的最大亮点。从“牵牛织女”到“嫦娥探月”。当课堂聚焦“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实践团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跨界”。他们以这两句充满浪漫想象的诗词为引子,无缝衔接至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了从“嫦娥奔月”神话到“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从古人对银河遐想到“天问一号”探索火星的壮阔历程。真实震撼的航天影像资料,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古典诗词的浪漫情怀与现代科技的硬核成就在此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探索未知的热情。

“诗词消消乐”寓教于乐。为巩固学习成果并提升趣味性,团队原创设计了“诗词消消乐”互动游戏。将诗词名句巧妙嵌入九宫格,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忆和联想进行配对。游戏环节气氛活跃,孩子们全情投入,在轻松愉快的竞技中加深了对诗词的记忆与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有效提升了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图为暑期实践团队成员为社区孩子们授课 梁堂玲供图

成效显著:文化薪火点亮童心

此次活动获得了美蠡雅社区和参与家庭的高度评价。美蠡雅社区负责人表示:“南师泰院学子带来的活动非常有创意,把深奥的诗词讲得生动有趣,还结合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航天知识,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全程参与度高,收获很大,真正做到了文化浸润童心。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高质量实践活动。”

多位参与活动的家长也向记者反映,孩子回家后仍兴致勃勃地讨论课堂内容,主动背诵诗词,对航天知识也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后续组织的亲子诗词朗诵会,有效促进了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增进了亲子关系。

对于实践团队的学生而言,这同样是一次宝贵的成长历练。团队成员在深度备课和现场教学中,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沟通技巧和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教学互动的魅力。团队成员评价:“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我们更加确信所做事情的价值。点燃兴趣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图为暑期实践团队成员和社区孩子们互动 梁堂玲供图

展望未来:深化实践,持续传承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诗韵探行,雅句传薪”社区实践活动是学院深化实践育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成功探索。它有效证明了创新形式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强大生命力。

学院表示,将认真总结此次实践经验,未来继续支持和鼓励青年学子发挥专业特长,走进更多社区和基层单位,以更丰富的形式、更优质的内容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让经典诗词等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茁壮成长,为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贡献高校学子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梁堂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