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带着浓浓的文化情意,走进中沙社区,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画最美文字”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书写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民族、沟通心灵的桥梁搭建。实践团成员们以各民族文字为媒,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社区儿童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字宝库的璀璨多姿,在润物无声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筑牢“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根基。
活动伊始,实践团志愿者用亲切的互动瞬间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和关系特别好的小伙伴打招呼时,你们会怎么称呼呀?”“好朋友!”“铁哥们儿!”“家人!”孩子们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回答此起彼伏,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志愿者顺势巧妙引入:“真棒!今天呀,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一句来自回族的美丽问候语,它饱含着深深的祝福,意思是‘愿平安降临于你’。” 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一句带着异域风情的问候语在教室里回荡。志愿者逐字清晰示范发音,孩子们仰起小脸,聚精会神地模仿着,小眉头时而微蹙,努力捕捉着陌生的音节。虽然语调略显生涩,但那份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来,试试对你身边的新朋友说吧!”在志愿者温暖目光的鼓励下,一位小女孩鼓起勇气,转向邻座的小伙伴,清晰地说出了这句祝福。清脆的童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全程陪伴的家长看着自家孩子从最初的羞涩躲闪到勇敢开口,深有感触:“看着他们从怯生生不敢尝试,到主动迈出交流的第一步,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间就体会到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美。
图为志愿者讲解回族文字。张昊雨 供图 汉字文化体验环节同样妙趣横生,高潮迭起。一位社区男孩自信满满地举起手,大步走到台前,化身“小小文化传承人”,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特别聪明的人叫仓颉。他观察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鸟兽,尤其是看到小鸟和小动物在沙地上留下的脚印时,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事物呢?’于是啊,我们最早的汉字就这样诞生啦!”他一边讲述,一边用小手在空中生动地比划着各种“脚印”的形状,那份投入和童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其他孩子也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跟着比划起来,仿佛穿越时空,与造字始祖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现场充满了探索发现的欢笑声和掌声。实践团成员由衷赞叹:“让孩子们站到台前担任‘小讲师’,分享自己知道的故事,这种参与感和主动性远远超我们的预期,文化传承的感染力瞬间倍增!”
图为小朋友讲述汉字传说。张昊雨 供图
最令人期待的笔墨书写环节温馨展开。志愿者为孩子们铺好宣纸,递上毛笔,并细心地蹲在桌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小手像握着一个小鸟蛋,手腕放松,笔尖轻轻落在纸上……”志愿者们耐心地调整着孩子们的握笔姿势,手把手引导他们感受毛笔的柔软与墨汁的浸润。洁白的宣纸上,预先写好的“爱”、“友”、“和”等饱含深意的汉字,成为孩子们临摹的“小灯塔”。一个小男孩全神贯注,笔尖在纸上微微颤抖,写下的“友”字虽然笔画稚嫩、结构歪斜,却饱含着他的认真与心意。他兴奋地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用响亮而自豪的声音宣告:“看!这是‘朋友’的‘友’!我们在这里都是好朋友呀!” 童言稚语,道出了活动最朴素的真谛。
图为志愿者引导小朋友书写毛笔字。张昊雨 供图
活动在温馨感人的氛围中走向尾声。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自己书写的作品——有用汉字工整(或稚拙)写下的“爱”、“友”、“和”,也有刚刚学会的回族问候语——精心粘贴在精心准备的“民族团结同心墙”上。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字,共同书写着人类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情感。这些带着墨香的作品交错排列,仿佛一幅色彩斑斓、寓意深远的民族文字画卷,又似一曲由不同乐器和谐奏响的文化交响乐,无声地诉说着理解、友爱与和谐。这一刻,文化交融的温暖与力量被完美定格,成为孩子们心中关于“美美与共”的生动记忆。
撰文|戴雨洁 庞立瑶 周晓茜
图片|张昊雨
审核|姚良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