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语探天倾星坠,童心立扶摇鹏程——“诗韵探寻,雅句传薪”实践团队社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9 15: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梓铭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通讯员冯梓铭 周阳阳)2025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常州勤丰村,在村委会活动室开启传统文化支教之旅。实践团队聚焦《庄子·逍遥游》与《淮南子·天文训》经典篇章,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致力于将典籍智慧融入乡村儿童的心田,推动经典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图为实践成员介绍《北冥有鱼》的作者庄周。朱海婷 供图

课堂伊始,实践团队将孩子们熟悉的游戏元素巧妙地融入《逍遥游》教学。当“庄周”的台词在课堂上响起,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游戏里也有大道理!”这一设计瞬间拉近了道家思想与孩子们的距离。在热烈的字词解析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特别令人动容的是,一位起初写字吃力的男孩,在实践队员的耐心引导下,轻声诵读“小知不及大知”,理解了成长自有节奏。课后,他兴奋地展示自己的画作,指着一条小鱼说:“老师,这条鱼想变成大鸟,飞到山外面去!”经典哲思的微光,在童心中悄然点亮。实践队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对古代智慧的兴趣。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天文训》。沈书晶 供图

活动室内,巨幅《天文训》投影再现了“天柱折,地维绝”的震撼场景。当实践队员提问“为何古人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时,孩子们立刻举手抢答:“水神共工撞倒了大山!”这得益于团队提前发放的神话绘本,让孩子们对“共工颛顼争帝”的故事了然于心。随着“旋日月星辰移焉”的动态演示,星斗如瀑坠落,后排男孩惊呼:“星星像弹珠从破罐子里滚出来啦!”古老的创世神话,在孩子们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中重焕光彩。

团队成员顺势将课堂变为闯关探索,孩子们化身上古先民追溯宇宙起源。在诗词创作环节,他们妙笔生花,写出了“星落东南水自流”等既贴合原作又童趣盎然的诗句。团队成员引导观察插图细节,将“地不同东南”与孩子们放纸船的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亲切可感。孩子们用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为典籍赋予了童趣的韵律。

图为实践成员与同学们打气球,准备做“鲲鹏南徙”实验。沈书晶 供图

如何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深奥的意境变得直观?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科学实验环节。在“放线飞行站”实验台前,队员演示如何用气流托起纸折的“鹏鸟”:将吹胀的气球口对准斜坡上的纸鸟,“噗”的一声放气,纸鸟顺坡疾驰而出。“原来大鹏鸟要等大风才能飞!”孩子们兴奋地观察记录。一个小男孩更是联系《逍遥游》中的名句总结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像气球气不足,纸鸟就飞不远。”通过亲手操作气球与纸片模拟空气作用力,孩子们不仅清晰认识到反冲力现象,更深刻体会到鲲鹏南徙需借大风、人生成长贵在厚积薄发的哲理。科学小实验成功架起了连接抽象典籍与具象化认知的桥梁。

图为实践成员与同学们的合影留念。勤丰村委基地工作人员 供图

从游戏启智到童言解经,再到实验明理,团队以激发兴趣、促进理解为核心,让古老的诗歌文化在乡村课堂中如细雨润物,成为了美育赋能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前往更多乡村角落,推动经典文本真正成为孩子们看得见、听得懂、玩得转的精神滋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