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架桥跨千里,非遗薪火映童心 —— 南京林业大学“童声跨陕川·非遗桥”志愿队以童声为媒架设跨省非遗传承桥梁

发布时间:2025-08-09 14: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魏冉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凉山州树河镇与商洛市石门镇,两地相隔千里,却因一群大学生志愿者的热忱与巧思,在2025年盛夏通过无形的“非遗之桥”紧密相连。7月10日至8月4日,南京林业大学“童声跨陕川·非遗桥"志愿队分两个支队,分别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树河镇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门镇中心小学,开展以“童心守护,非遗新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探索儿童视角下的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乡音寻脉:本土认知调研,非遗文化输入

活动伊始,志愿团队面向两地共83名儿童发放了精心设计的非遗认知问卷。根据队员们对调研结果的数据统计,两地的儿童能准确说出一种家乡非遗项目名称较少,表示“非常感兴趣”的占比不足,一个亟待关注的现状被揭示:两地儿童对家乡非遗普遍认知模糊、兴趣不高。

面对这一调研结果,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推出系列非遗兴趣课程。课程设计注重“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出”,涵盖凉山火把节故事小剧场、川剧脸谱制作兴趣课、仓颉传说小课堂、洛南玉石小课堂、陕西剪纸制作手工课、拓染制作手工课等。志愿团队的非遗兴趣课丰富多彩,让孩子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逐渐变得全神贯注、乐在其中,指尖流转间,家乡非遗的种子悄然播下。

▲图为凉山志愿者带领当地孩子们创作的川剧脸谱

▲图为陕西洛南志愿者进行非遗兴趣课

云端对话:方寸屏幕瞬连千里童心

志愿活动最大亮点在于运用科技赋能,打破地域壁垒。志愿队架设视频桥梁,组织两地儿童“屏对屏”介绍家乡非遗,孩子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着对彼此文化的惊叹与好奇。

▲图为两地志愿者通过视频通话让陕川两地孩子介绍自己当地特色非遗。

笔友计划:厚植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让传统书信化身文化信使连接两地,孩子们用稚嫩笔触描绘家乡风物,分享学习心得,异乡非遗的魅力在字里行间流淌。

▲图为陕西孩子给凉山孩子写书信介绍当地非遗文化

“起初担忧孩子们兴趣不足,但看到他们从陌生到主动创作、自信解说,甚至热心教小伙伴,我们真切触摸到了传承的希望。”志愿队队员在整理书信时深有感触。

乡音存档:扫码开启非遗的童心密语

为留存这份珍贵的童声感悟,团队创新推出“童声讲非遗”计划。孩子们对自己创作的非遗小作品进行解说,由志愿者们录音生成专属二维码并贴在作品旁。只需扫码,即可聆听小作者们用乡音讲述创作故事与文化理解,让静态作品瞬间“活”了起来,也让这份传承通过创新的方式被记录下来。

▲图为志愿者将音频二维码贴在作品上,扫码后可播放孩子亲自介绍自己的非遗作品音频

实践尾声,两地儿童在志愿者指导下共创作出陕西剪纸、拓染、川剧脸谱等非遗作品90余件,孩子们和志愿者们都成就感满满。

▲图为陕西洛南地区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陕西剪纸展示

南京林业大学“童声跨陕川·非遗桥志愿队”以科技为桥,以童真为引,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儿童对本土非遗的认知与热情,更通过跨地域互动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创新活力。这场跨越秦岭的实践深刻印证:赋能童行,倾听童声,是守护文化根脉、点亮非遗未来的青春答案。(撰稿:魏冉  图片:于荣 周涵 冯英杰 王茜 郭嘉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