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李萍)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场跨越一个月的支教之旅,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留守儿童的心田。淮阴工学院“‘藜’我有‘缘’”支教团的志愿者辛迎春、李萍、杨艳、王雅清、朱雨蕾,与刘老庄镇共青团、关工委、老促会和学校等多方协同,用知识、爱心与陪伴,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难忘的夏日时光。
初遇与融入:开启支教新征程
7月3日,4名志愿者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责任抵达刘老庄连红军小学,正式开启支教工作。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志愿者们积极备课,针对当地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案。当站上讲台,听到孩子们清脆的“老师好!”时,所有的紧张与不安都烟消云散。
课间十分钟成为拉近距离的黄金时段,志愿者们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一起玩游戏、聊天、下象棋,在欢声笑语中建立起情感连接。支教团的小集体也充满温暖,队员们互相帮助,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解决生活难题,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多彩课堂:点亮孩子们的求知眼
除了日常的作业辅导,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和兴趣特长,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让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素质拓展课上,王雅清老师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点燃他们对知识世界的好奇火花,课堂上“老师,我也要回答!”的声音此起彼伏。
创意艺术课中,杨艳老师的创意音乐和舞蹈课,让孩子们在旋律与律动中自由表达,稚拙可爱的动作展现出他们内心的精彩。
阳光体育课上,辛迎春老师组织的趣味运动会,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体魄,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规则意识,操场上满是欢声笑语。
职业启蒙课里,李萍老师通过故事讲解、自由提问等方式,让小小理财家课程生动有趣,极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此外,百变扭扭棒课、谜语课、手势舞课、电影鉴赏课、绘画课、非遗甲骨文粘土课、环球中国课、趣味文字课等,也深受孩子们喜爱。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
红色浸润:传承精神,厚植情怀
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此次支教活动的重要内容。7月13日,刘老庄镇共青团、关工委牵头,红军小学老师和志愿者带领学生前往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纪念碑下,老党员魏老师讲述着八十二位烈士的壮烈事迹,孩子们神情肃穆;在纪念馆内,刘老庄村关工委金主任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一个个纯真的提问,彰显着英雄精神对童心的叩击。
7月30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一场红色文化盛宴在学校开展。朱雨蕾老师带领孩子们唱响《红星闪闪》,抗战老兵讲述抗美援朝的热血故事,孩子们前往国防科技展览馆参观,杨艳老师带领大家跳起《万疆》手势舞,李萍老师引领孩子们朗诵《小小战士梦》。一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厚植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关怀与家访:感受温暖,见证成长
7月8日,区关工委、区教体局关工委、区家长学校的领导们冒着酷暑莅临学校指导工作。他们深入课堂,察看办公环境,与支教队员和学校负责人亲切座谈,对志愿者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为支教征程注入强劲动力。
课堂之外,志愿者们还走进学生家庭。7月26日下午,在五老志愿者魏善宝老师的带领下,支教团队走访了两户学生家庭。无论是热闹的五孩之家对教育的重视,还是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坚韧与努力,都让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爱与希望是孩子成长的养分,也更坚定了他们助力孩子们成长的决心。
感悟与展望:收获满满,未来可期
一个月的支教生活,志愿者们收获颇丰。队长辛迎春说:“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杨艳感慨教师的不易与伟大,李萍感受到了不是孤军奋战的温暖,王雅清则体会到了纯粹与珍惜。
孩子们也用稚嫩的文字表达着对支教老师的喜爱,他们说今年的补课与众不同,老师温柔,课程有趣。这些话语,如阳光般照亮了志愿者的心灵。
支教活动虽已结束,但播下的希望种子终将茁壮成长。淮阴工学院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用爱与责任,在刘老庄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知识、梦想与爱的篇章,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他们和孩子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大家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萍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