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黄屹)桂林7月25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圩乡村振兴助力队5名师生走进大圩古镇,开展以 “生态赋能与古镇新生”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以往相比,岸边杂物无踪影,错落绿植铺岸沿;清河水映新骑楼,垃圾分类点与古灯相映暖。和世代居此的村民闲谈,队员们知晓当地以“护山、治水、修古建”护生态,既留古镇历史味,又引游客纷至沓来,让“守老房”的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一路见闻让队员真切体会:生态建设不仅守绿水青山,更激活古镇活力、暖了百姓心间。
图为队员初到大圩询问工作人员近期概况在大圩镇的巡查现场,一名队员拦住正在开展工作的巡查人员,就当地 “生态文明助力古镇发展” 计划工作的落实情况展开询问,一系列关乎环境改善、长效管理、民生收益及生态文化保护的问题,得到了工作人员的现场回应。此次巡查现场的问答,不仅体现了小队成员对家乡发展的高度关注,也展现了当地在 “护山治水修古建”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持续推进的决心。
图为大圩博物馆内客厅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在调研途中,队员们看到一座挂着 “大圩博物馆” 木牌的老宅院,索性拐进去瞧瞧。院里青砖铺地,几株爬山虎爬满斑驳的墙面,与古镇的老韵味相得益彰。馆内陈列着满满当当的民国老物件:褪色的商号牌匾还能看清当年的字迹,锈迹斑斑的钱币整齐码在玻璃柜里,还有老式座钟、煤油灯摆得错落有致。队员们凑在展柜前,指着那块 “诚信为本” 的牌匾讨论:“这老规矩跟现在守护古镇韵味的想法倒是相通。” 有人拿起手机拍下钱币上的纹饰说道:“这些老物件可比课本生动多了,难怪游客爱来这儿感受历史。”这座博物馆正是古镇在保护文化遗产、留存 “古镇味儿” 方面的生动实践,它与 “护山治水修古建” 工程相呼应,共同为古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地在守护历史韵味上的切实行动,成为吸引游客、让游客深入感受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为小队向村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当地现状正午时间,小队走到村委会门口,两层砖混小楼挂着醒目的 “大圩镇大圩村委会” 牌子。推门进去,瓷砖地面干干净净,墙上贴着生态文化整治的进度公告。看见正在整理资料的村干部,小队成员赶紧把想问长效管护、游客量、村民增收等问题提出,村干部一边翻阅文件夹一边耐心解答,甚至从抽屉里抽出下一步古街修缮的规划图进行讲解,内容实在且清晰。队员们边听边记,对古镇的发展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村委会的细致工作,为 “护山治水修古建” 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层保障,也让大家看到了古镇发展背后扎实的组织支撑。
图为村民的住所小队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古旧的街巷环境。路面由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历经岁月打磨,透着温润的光泽。两侧是古朴的木质建筑,带着明显的岁月痕迹,门窗上的雕花虽有些许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巧工艺,屋檐线条流畅,尽显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不少建筑外还挂着红灯笼,为古街增添了几分喜庆氛围。在蓝天的映衬下,整个街巷透着宁静古朴的气息。队员们漫步其中,脚下的石板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在这里的沉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怀旧与人文风情,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独有的古镇韵味。这样的街巷环境,正是 “护山治水修古建” 工程在保护古镇风貌上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也让人们对古镇的未来发展更添期待。
图为毛州岛附近露营的湖面最后一站,队员们拐去了毛州岛的生态建设和旅游基地。刚沿着木栈道走进去,眼前的景致就让大家眼前一亮:远处的青山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粼,山水相映成趣。草坪上支着不少五颜六色的帐篷,有人在帐篷旁野餐说笑,孩子们则在草地上追着蝴蝶奔跑,一派惬意热闹的景象。队员们蹲在亲水栈道边往下看,水里的水草轻轻摆动,一群小鱼倏忽游过,灵活又自在。几只白鸭嘎嘎叫着划过水面,搅得水中的青山倒影碎成一片,随后又慢慢聚拢,别有一番韵味。“这水是真活过来了!” 有队员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大家边看边聊,看着这满眼的绿色、热闹的露营人群以及水里游弋的鱼鸭,真切感受到这份生机勃勃的模样,这无疑就是生态整治最好的答案,也让人们对古镇生态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充满信心
图为小队在毛洲岛前的合影调研结束,队员们踏上返程,笔记本里早已记满生态变迁的细节、村民增收的笑脸和古镇发展的蓝图。从岸边绿植铺展到河水重焕生机,从骑楼古韵留存到游客笑语盈盈,大圩古镇用 “护山、治水、修古建” 的实干,把绿水青山变成了百姓的幸福靠山。这场 “返家乡” 之旅,不仅让队员们见证了生态整治如何激活古镇活力,更深刻体会到:守护文脉与发展民生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答卷。看着热闹的露营基地和波光里游弋的鱼群,大家深知,这座古镇的故事,正沿着生态铺就的道路,书写着更生动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