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安佳璐、张可维、邢婧瑶)为深入探寻中华文化根脉,传承地域历史精髓,近日,承德医学院“冀地寻旧迹,长歌续文明”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保定分队走进保定直隶总督府、保定博物馆、白洋淀及关汉卿大剧院,开展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中触摸古城文脉,在观察中感悟文明传承。
首站直隶总督府:解码清代衙署文化,聆听文创背后的故事
实践团首站来到有“一座总督府,半部清史稿”之称的直隶总督府。队员们沿中轴线依次参观了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四堂等核心建筑,亲身感受清代省级衙署“前朝后寝”的规制与威严。灰瓦青砖间,威严的匾额、古朴的公案、生动的蜡像群,无不还原着当年的政务场景,让队员们直观体会到清代直隶地区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活动中,队员们特别采访了景区文创讲解员,详细了解了总督府的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讲解员结合“四堂”的不同用途,生动讲述了清代官员的办公与生活细节,以及背后蕴含的吏治文化与礼仪制度。队员们边听边记,不时驻足拍摄留存资料,在历史场景与现代讲解的碰撞中,深化了对清代官制与地域治理的理解。
次日探秘保定博物馆:纵览千年文脉,厚植红色基因
第二天,实践团走进保定博物馆,在这座承载着古城记忆的场馆中开启了一场“时空对话”。博物馆一层以“保定文化”为主题,系统展示了保定市及周边县区的特色文化。从安国的中药文化到曲阳的石雕艺术,从白洋淀的水乡风情到阜平的民俗特色,队员们逐一参观拍照,全面了解了保定地区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风貌。二层“保定故事”展区则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从原始先民时期到近代的历史长卷。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燕国建筑特色的复原图景,再到历代名人雕塑,文物与场景的结合让千年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而近代部分的“红色篇章”尤其令人动容:保定军校的办学史料、百团大战的珍贵影像、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无不彰显着保定作为“红色之城”的厚重底蕴,队员们在参观中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红色基因的种子悄然播撒。
“华北明珠”白洋淀:水乡风情蕴文脉,红色记忆铸魂灵
第三天,实践团专程前往素有 “华北明珠” 之称的白洋淀,在这片水光潋滟的湿地之上,开启了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深度探寻。乘舟穿行于淀区,碧绿的芦苇荡随风摇曳,清澈的淀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渔民划着木船穿梭其间,一幅原生态的水乡画卷徐徐展开。队员们登上淀中村落,亲眼目睹了老手艺人用芦苇编织席子、篮子的过程,指尖翻飞间,精湛的技艺让大家惊叹于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更让人动容的是白洋淀深处的红色印记。在雁翎队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如土炮、木船桨),队员们在展厅内久久驻足,听着讲解员还原当年的战斗场景,仿佛能听见淀上的枪声与呐喊,红色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关汉卿大剧院:非遗与童真碰撞,感受文化创新活力
实践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关汉卿大剧院,这里正举办的“童真童趣”扇子绘画展令人眼前一亮。展出的扇子作品形式多样,既有传统国画的雅致,又融入了游戏、动漫等现代元素,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细腻笔触,让小小的扇面成为童趣与艺术的交汇点。队员们不时驻足赞叹,在传统载体与童真创意的碰撞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灵动与活力。此外,大剧院内展示的各地非遗文化特色雕塑,也让队员们领略了不同地域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进一步理解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现实意义。
此次保定之行,实践团成员们从清代衙署的规制文化,到跨越千年的地域文明,再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艺术展示,全方位触摸了保定的历史文脉与文化活力。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用青春力量讲好文明传承的故事,让“长歌续文明”的使命在实践中不断延续。
通讯员:安佳璐、张可维、邢婧瑶
摄影:孙爽、张可维、王朝阳
审核:孙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