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绘乡音,青春筑心桥 ——陕理工学子以语为媒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08 17: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译元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七月的秦巴山脉,风拂稻浪,朱鹮掠影。陕西理工大学“鹮语秦声,推普筑梦”推普实践团的青年们,带着二级甲等以上的清朗嗓音,踏着田埂与街巷,将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在汉中的乡土间。从染房营村的诗词接龙到洋县图书馆的朱鹮故事,从西岭村的瓜香课堂到南关社区的笔墨纸砚,五场实践活动如一串明珠,串联起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当乡音遇见新声:让普通话扎根生活土壤

“这西瓜真甜!”西岭村的树荫下,孩子们捧着红瓤西瓜,用生涩却认真的普通话分享喜悦。实践团以“买东西砍价”“给游客指路”等生活场景为课本,将10句常用语化作“语言钥匙”,搭配“方言转普通话”的趣味游戏,让村民在笑声中发现:普通话不是课本里的生硬字词,而是能拉近距离的日常对话。

染房营村的广场上,《团结就是力量》的合唱声震彻田野。当“白日依山尽”的诗句从孩子们口中接力而出,当朱鹮的故事顺着普通话的调子飞向更远的地方,方言的根脉与通用语的桥梁在此交汇——村干部口中“方言是乡愁,普通话是出路”的感慨,道出了乡土对语言的双重期待。

让文化浸润语言:在诗词与笔墨中生长自信

洋县图书馆的玻璃窗映着细碎阳光,亲子家庭围坐共读《朱鹮之歌》。“红红的脸,弯弯的喙”,孩子们指着图片跟读,把对家乡国宝的骄傲融进字正腔圆的发音里;词语接龙时,“油菜花”“汉江”“朱鹮”等意象拼出洋县的模样,让普通话成为描摹家乡的画笔。

南关社区的笔墨香里,“永字八法”的讲解声与绕口令的清脆童声交织。孩子们在“平翘舌大挑战”中较真“四”与“十”的发音,在临摹《早发白帝城》时体会横平竖直的力量。实践团成员说:“写好规范字是传承文化的根,说好普通话是打开世界的窗。”当家庭书法小任务将这份感悟带回每家每户,语言的种子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青春担当绘新篇:以语为媒续写振兴答卷

体育场的“诗词接龙”里,孩子们为抢答易错读音欢呼;街头采访中,中年居民细数普通话带来的办事便利;实践日志上,队员们写下“要蹲下身听需求”的感悟……这些瞬间共同勾勒出推普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沟通工具的传递,更是为乡村孩子搭起通往广阔世界的阶梯,为乡村振兴注入“声”动力。

如今,实践团的脚步仍在继续。那些留在乡土间的朗朗书声、笔墨痕迹,终将在时光里发芽——当孩子们用流利的普通话说起朱鹮的故事,当规范字在农家院落的春联上绽放,青春与语言的注脚,早已刻进乡村振兴的画卷里。

通讯员:张译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译元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