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学院学子志愿者团队在衡阳市清泉山社区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启动仪式
期间,志愿者们通过与社区儿童深度互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调整策略,深刻体悟“因材施教”与“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真谛,在一个个独特的“变量”中,探寻着教育的最优解。
在个性化辅导中,志愿者们面对社区里不同年龄、性格与学习状态的孩子,精准施策、动态调整:
▲图为傅小同学
三年级的傅小同学性格内敛,数学计算能力较弱,志愿者便从基础题型入手反复巩固,耐心建立信任,逐步激发她主动提问的意愿,也由此认识到能力提升需长期梯度训练;
▲图为蔡同学
初一学生蔡同学数学天赋突出但英语薄弱,且学习主动性不足,志愿者在引导其重视学科均衡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兴趣激发与习惯培养需要长期投入;
▲图为刘同学
四年级的刘同学思维活跃却易因粗心出错,知识理解偏模板化,志愿者在提醒其细心的基础上,侧重用变式练习引导辩证思维,鼓励她举一反三;
▲图为肖同学
三年级的肖同学计算能力强但新知识接受较慢,志愿者便放缓讲解节奏,善用生活实例辅助具象理解,耐心等待她消化吸收。
集体活动的组织同样经历了从实践到反思再到优化的过程。
▲图为活动反思
一开始,因前期准备不足,原计划两个半小时的活动仓促结束,团队当即召开复盘会,针对性加强后续活动规划;
▲图为小朋友画的情绪图
科普知识与动画讲解虽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但现场控场不足、内容安排凌乱及长时间讲授导致部分孩子出现厌烦情绪,这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儿童活动设计必须贴合注意力曲线,科学穿插互动环节,控场能力也需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图为小朋友游玩数独、象棋、情绪积木等分组体验项目
最后一天,活动当天,团队精心设计了歌曲热身环节,并设置数独、水画笔、象棋、情绪积木等分组体验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参与中快乐学习,现场虽有热闹嘈杂,却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与欢笑。
▲图为情绪活动记录
从前期筹备到实践中的灵活应变,从一对一辅导中对不同年级儿童思维特点的差异化引导,到集体活动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志愿者们在清泉山社区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实践—反思—调整”闭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变量’,教育的魅力恰在于找到与这些‘变量’和谐共舞的节奏。”我经此总是这么认为,这段经历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教育者的耐心与灵活,远比完美的预设方案更为珍贵。
▲图为一对一辅导记录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清泉山社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陪伴,更成为湖南工学院学子理解教育本质、提升育人能力的生动课堂。他们在基层服务中探索成长的坚实足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淬炼自我、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刘攀 黄双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攀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