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珠城探研实践队赴蚌埠博物馆、创新馆等地开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7 12: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佳锐   阅读 13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皖北工业重镇蚌埠正经历着从资源驱动到数字赋能的深刻转型。为寻访工业文化根基、描绘城市记忆,安徽财经大学珠城探研队以“溯源工业脉络-解码创新基因-精神品格重塑-代际接力”为脉络,深入蚌埠市博物馆与创新馆,通过“口述历史+数字活化”的双线调研,解码工业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为同类城市转型提供宝贵经验。

珠城探研队的首站是蚌埠市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974年的文化殿堂,以“城市崛起·蚌埠近现代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厅为窗口,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轨迹。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影像资料,队员们发现,1911年津浦铁路的通车成为蚌埠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座千年古渡乡集由此跃升为安徽省的交通、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珠城探研队参观蚌埠市博物馆展品

在建设时期,蚌埠人民齐心协力将城市改造为皖北工业基地。展厅内陈列的早期工业设备与生产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计划经济时代“三线建设”的火热图景。从淮盐引岸的盐粮互市,到铁路带来的资源集聚,蚌埠的工业基因始终与交通动脉紧密相连。这种历史纵深感在博物馆的影像佐证下愈发清晰,一件件斑驳的机床、泛黄的生产报表,无声诉说着城市蓬勃发展的时代记忆。

如果说博物馆展现了蚌埠的工业历史,那么创新馆则勾勒出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未来图景。在“珠城印象”机械升降环幕的环绕下,影片《创新之城·拥抱未来》向探研队全面展示了蚌埠在硅基生物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突破。

二层展厅的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尤为引人注目。队员们驻足于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前,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成果,正是蚌埠推动产业升级的缩影。而三层“创智无限·未来产业空间”展区,则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现了智慧交通、AI医疗等未来生活场景。光影交织中,历史汽笛与未来图景形成了奇妙共鸣。

珠城探研队介绍蚌埠市工业化成果

在实地调研中,探研队通过问卷访谈非本地游客,发掘工业文化对城市精神的深刻重塑。南京游客李先生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蚌埠人既保留着徽商‘贾而好儒’的文脉,又淬炼出工业实干、协作进取的新品格。”这种精神嬗变在创新馆的“工匠墙”上得到印证——37位当代产业工人的创新事迹,与博物馆中老一辈劳模的奖章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种转型智慧在序厅的"珠城之芯"艺术装置中得到升华——球形飞轨环绕的128块电子屏,同步展示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双轮驱动”,蚌埠正以文化为帆、科技为桨,在转型航道上破浪前行。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队员们依据提前设计的问卷,对到两馆参观游览的非本地游客进行了采访。其中,根据南京游客的相关采访内容,近现代当地形成的工业实干、协作精神已连同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风貌一齐构成了蚌埠城全新的精神品格,并融入在当地人民的精神谱系之中,书写了新时代的地域文化印象。遥望未来的城市发展路径,工业文化也为蚌埠增添了一抹不容小视的底色。无论是工业转型创新的科技驱动道路,还是“工业+旅游业”的第三产业赋能路径,都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活化多元的道路。

珠城探研队在蚌埠市博物馆内合影

实地深度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城市转型不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精神的传承。在创新馆的“创客空间”,00后工程师团队正在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而在博物馆的档案室,退休技师王师傅仍定期来整理工业口述史资料。从蒸汽时代到数字时代,蚌埠人始终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工业史诗。

从博物馆的青铜编钟到创新馆的量子芯片,蚌埠的工业文化传承之路,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安徽财经大学珠城探研队的调研表明,当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注入工业建设的传统根基,当青年一代接过代际传递的接力棒,老工业城市完全能够驶向更具韧性与温度的未来。这场始于淮河岸边的文化探源,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